溪流四绕,住一叶团瓢,窗开三面。
桑麻影见。
更渔歌牧笛,梵音相乱。
客每寻支径,过小桥西畔。
入门看。
正尘讲罢来,裙书零案。
来往未曾厌记细雨寒初,夕阳秋半。
问情不惮。
问幽蛩何苦,晚花偏艳。
木叶蹊深,屐齿清声踏遍。
流年换。
又春风、落残梅瓣。
【注释】:
- 一叶团瓢,指一叶庵。团瓢,即葫芦瓢,这里代指简陋的庵堂。
- “窗开三面”,是说庵堂窗户大开,可以四面观赏风景。
- 桑麻影见,指桑树和麻田的影子。
- 渔歌牧笛,指的是渔民和牧人的歌声。
- 支径,即曲径通幽处,泛指偏僻小道。
- 正尘讲罢来,裙书零乱,意思是刚刚听完讲诵,就看见地上的书册凌乱不堪。
- 往来未曾厌记细雨寒初,夕阳秋半,意思是我行走在山间小道上从未感到厌烦。
- 问情不惮,问幽蛩何苦,晚花偏艳,意思是我不怕打扰鸟儿、虫儿、花儿,因为它们都愿意为我歌唱、诉说心声。
- 木叶,指落叶。蹊,小路。屐齿清音踏遍,意思是我走在落叶铺满的小路上,脚下发出清晰的声响。
- 流年换,又春风、落残梅瓣,意思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春天又来到了。
【赏析】:
《扫花游·一叶庵访拙野上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溪流四绕,住一叶团瓢,窗开三面。”这几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庵堂,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溪流,窗户大开,可以四下观看美景。这里的“团瓢”是指简陋的庵堂,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简朴与自在。“桑麻影见,更渔歌牧笛,梵音相乱。”这几句则描绘了庵堂周围的自然景色:桑树和麻田的影子映照在地面上,渔民和牧人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客每寻支径,过小桥西畔。入门看。正尘讲罢来,裙书零案。来往未曾厌记细雨寒初,夕阳秋半。”这些诗句描绘了一个客人经常在庵堂附近寻找小径,走过小桥的西边。当客人进门时,他看到刚刚听完讲诵的人在地上散落着书本。他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从早到晚都没有觉得厌倦。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的深深喜爱。
“问情不惮,问幽蛩何苦,晚花偏艳。”这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他不怕打扰鸟儿、虫儿、花儿,因为它们都愿意为他歌唱、诉说心声。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木叶蹊深,屐齿清音踏遍。”这几句描绘了作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的情景。他走在落叶铺满的小路上,脚下发出清晰的声响。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
“流年换,又春风、落残梅瓣。”这几句则描绘了春天的到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春天又一次来临了。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它传达了一种隐逸的生活理念,即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