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堆远,傍独树烟平,草痕如剪。
卧沙最浅,惯啮罢戍盐,紫髯都敛。
沸起鞭梢,提队安行愈缓。
夕阳晚,料稳坐上头,人意先倦。
江国知少见。
指背锦模糊,柳阴高岸。
侧峰半偃,笑零丁帖子,戴家传遍。
记取形摸,小玉羊脂新碾。
笔床畔,镇红笺不教风展。
【注释】
1.骆驼:这里指代骆驼。
2.白龙堆:即今甘肃敦煌市东南,汉代有“白龙堆”,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
3.独树烟平:形容荒凉景象。
4.卧沙最浅:比喻骆驼最懒散,不勤快。
5.啮罢戍盐:咀嚼完驻守边防的士兵的军粮。
6.紫髯都敛:形容骆驼胡须颜色深,像紫色一样。
7.沸起鞭梢:比喻战马的嘶鸣声如沸水沸腾。
8.提队安行愈缓:形容战马行进缓慢。
9.江国知少见:形容在沙漠中见到江河湖泊的景象很少。
10.柳阴高岸:指河岸上的柳树。
11.侧峰半偃:形容山峰倾斜一半。
12.笑零丁帖子:比喻骆驼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像是笑声。
13.戴家传遍:比喻骆驼身上的斑点被人们所喜爱。
14.小玉羊脂新碾:用小玉和羊脂来形容骆驼的皮毛。
15.笔床畔:形容骆驼旁边放着写字用的笔筒。
16.红笺不教风展:指骆驼旁边放着的纸笺不会因为风力而飘动。
【赏析】
这是一首以骆驼为题材的词作,描绘了一幅骆驼在沙漠中的图景。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骆驼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沙漠的荒凉与骆驼的坚韧。
首句“白龙堆远,傍独树烟平,草痕如剪。”描绘了骆驼所在位置的荒凉景象。白龙堆是汉代的边塞名胜,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此处的“白龙堆”既指地名,也象征着荒凉与艰难。紧接着,作者用“傍独树烟平,草痕如剪”形容骆驼所在之地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荒凉、凄凉的感觉。这里的“烟平”和“草痕如剪”都是形容景物的细节,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卧沙最浅,惯啮罢戍盐,紫髯都敛。”描述了骆驼最懒散的状态。骆驼在沙漠中常常选择最浅的地方休息,因为它们善于利用沙土来隐藏自己的踪迹。此外,骆驼还喜欢嚼食士兵们留下的军粮,因此它们身上往往带有士兵们的食物残渣。这些特点使骆驼显得非常懒散和自在。
“沸起鞭梢,提队安行愈缓。”则进一步描绘了战马行进的情景。当战马奔腾起来时,其蹄子掀起的尘土如同沸水般沸腾;而在行军过程中,战马的步伐越来越慢,这是因为战马的体力逐渐消耗殆尽。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战场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骆驼的悠闲自在。
“夕阳晚,料稳坐上头,人意先倦。”则表达了诗人对黄昏时分的感受。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士兵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沉重和疲惫。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士兵们只能坐在马车上,看着日落西山。这种等待的过程虽然漫长且辛苦,但士兵们却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忍受这份疲惫。
“江国知少见。指背锦模糊,柳阴高岸。”描绘了沙漠与江河湖泊之间的对比。沙漠中几乎没有看到江河湖泊的身影,只有那些孤独的山峰和远处模糊的柳树。这里的“指背锦模糊”和“柳阴高岸”都是形容景物的细节,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骆驼的特征。“侧峰半偃,笑零丁帖子,戴家传遍。”描述了骆驼行走时的姿态和声音。当山峰倾斜一半时,骆驼似乎在嘲笑着前方的路;而当它走过一片草地时,会发出类似笑声的声音。这些细节描绘了骆驼的活泼可爱之处。此外,“戴家传遍”则暗示了骆驼身上的斑点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最后几句则是对骆驼旁边的场景进行了描绘。“记取形摸,小玉羊脂新碾。”用小玉和羊脂来形容骆驼的皮毛。这些词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传达出了人们对骆驼的喜爱之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沙漠中骆驼的风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