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霜着雨玉枝疏,除却宣城总不如。
久入神农为药品,曾从孔子见苞苴。
味涵玉液酸仍涩,囊蹙金砂实不虚。
深感故人相赠与,此情何以报琼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然后把握诗人的情感,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即可。
谢送木瓜(其一)
经霜着雨玉枝疏,除却宣城总不如。久入神农为药品,曾从孔子见苞苴。
味涵玉液酸仍涩,囊蹙金砂实不虚。深感故人相赠与,此情何以报琼琚。
【译文】
经过风霜雨打,枝头疏落的木瓜,比那宣城的木瓜更显珍贵。长久被神农氏作为治病的良药,曾被孔子用来赠送礼物。味含玉液酸甜涩苦,囊里装着的是金砂珍珠,不是虚假之物。深受故人厚赠,我该如何回报这份情谊?
【赏析】
“经霜着雨”四句赞颂宣城木瓜之珍,以夸张手法极言木瓜之好。“经霜”,指木瓜成熟后经历秋霜的洗礼;“着雨”,则指木瓜在生长过程中,又经历了春雨的滋润和灌溉。“玉枝”是比喻之意,暗喻木瓜树的枝条像白玉一样白净、晶莹、美丽。“除却宣城总不如”,意思是:除了宣城之外其他地方的木瓜都比不上宣城的木瓜。“宣城”,指古时安徽省宣城县,因境内有宣州而得名。宣城产木瓜,质地细腻,味甜汁多,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这里用反衬的手法来写木瓜的珍贵。
“久入神农”两句,承上文而发,赞扬木瓜的功效。“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一,教民耕种、尝百草,制耒耜等农具,发明火种,使人类有了火的利用,还尝遍各种食物,发现并教会人们使用药物。”木瓜能入药,说明其药用价值高,且功效卓著。“曾从孔子见苞苴”,这是说曾经听说过木瓜可以作礼品赠送给孔子。“苞苴”,古代用作礼品的丝织品。春秋时期,孔子弟子曾参曾去鲁国拜见国君,鲁君要他回去向孔子复命。曾参将孔子所赐的丝绸束带带回鲁国,献给国君,以表敬意。这里的“见苞苴”即指曾参将孔子所赐的丝绸束带呈送给国君之事。“味含玉液”三句赞美木瓜的美味可口。木瓜内含丰富的维生素C,味道酸甜可口,吃起来既解渴又消暑。“金砂”,比喻木瓜的外表色泽金黄而闪亮;“实不虚”,表明这金黄色的外表不是虚假的,而是实在的。这里以金黄璀璨的果实,形象地表现出木瓜的高贵身份以及木瓜内在的美质。
“深感故人”四句,写自己对于赠木瓜之人的感激之情。“深感”,即深深地感谢。“故人”,泛指老友。木瓜是故人送来的,因此收到如此珍贵的礼品,自己内心十分感激。“此情何以报”,意思是:这种深厚的友情,我用什么来报答呢?“报”,这里是回答“何以报”的意思。
此诗语言朴实而生动,意境深远而含蓄。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木瓜与其他木瓜进行比较来突出宣城木瓜的特点,同时又借由木瓜的珍贵来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幽远清新,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淳朴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