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过去到黄梅,正遇昙花五叶开。
当日传衣从此去,又从此处转回来。
【注释】南华寺:在今安徽巢县。昙花五叶,即佛手柑花的五个花瓣。传衣:指和尚传钵。
【赏析】此诗题作“题寄南华寺”,当是作者于宋理宗淳燡三年(1243年)到淳八年(1252年)间所作。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一载:“(淳七年二月)丙辰,以张濡知明州。先是,知秀州,除浙东提刑。”又据《宋史》卷一八七载:“淳八年秋,复以王迈知秀州,兼权知台州,以张濡代之。”可见张濡曾知明州、秀州,后改知台州。此诗当是诗人任台州时所作。全诗首句起得高亮突兀,次句写昙花开放,三、四句则写红梅过去到黄梅,正遇昙花开放。“转”字下得极好,把梅花和花朵都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鲜明;末二句写当年传钵的和尚已去,但这里又传来了钵。
从诗意看,此诗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昙花开放。第二层写红梅过去到黄梅,正遇昙花开放。第三层用倒装句法,写当年传衣钵的和尚已经离去,又从这里传来了袈裟钵盂。
这首诗前两句写昙花开放,后两句写僧人传衣钵。从时间上看,前句是说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的时候;后句则是说夏天到来的时候。从空间上说,前句写山野之间,后句写寺庙之内。这两句诗既写了时间,又写了空间,还写出了四季变化的特点。
“正遇”二字,把花开的时间写得十分精确。同时,也把春、夏两季的景色描写得惟妙惟肖。
“昙花五叶开”,五叶,就是佛手柑花的五个花瓣。佛手柑花有五片花瓣,所以又叫五瓣莲。佛手柑花开花结果,是佛教中的一种传说,后来成为禅宗的典故。相传唐代慧能大师曾在韶州大梵寺说法时,见一童子前来问事。慧能说:“童子莫问事,此是师家因缘。”童子又问:“何故?”慧能说:“汝向什么处去来?”童子答:“我行却便来。”慧能说:“汝向甚处去?”童子回答不出。慧能便将手中的香递给童子:“烧却此香,向随处住。”童子将香烧着后,慧能说:“与汝一般见解。”意思是告诉童子,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童子又问:“如何是一般见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禅宗公案之一。慧能的回答,就是佛家常说的“色即是空”。慧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因此不必追求名闻利养,而应专心修行。
慧能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禅宗的发展。
“传衣”一词,出自佛教经文中的“传衣钵”故事。据《楞严经》卷九载:“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者,虽受持戒、精勤修学,犹为世间所转,不得自在;如来应供正遍知者,虽无戒行,而为世人之所依许,得自在故。’世尊告须菩提:‘若菩萨者,虽持戒清净,而心不调适,则为世间诸戏论所转,不得自在。’”这就是“传衣钵”的故事。后来人们把传授衣钵作为禅宗师徒授受衣钵的标志。
此诗的前两句,先写昙花开放,再写五叶花开,最后写僧钵传来。这样一层紧连一层,把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同时,也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
“又从此处转回来”,是说那僧人又从这里传来了袈裟钵盂。这一层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使前面两层的描写有了归宿,而且使整个诗歌结构严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