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秋惨淡,海上日萧森。
不王衣冠气,云亡雅颂音。
操斤臣质少,题柱主恩深。
此物何陵替,斯人乃陆沈。
众方疲道路,尔欲久山林。
所以生刍赠,终难托素心。

【注释】

岭南秋惨淡:指岭南秋天的景色凄惨。

海上日萧森:海上天气阴森,没有太阳。

不王衣冠气:指失去帝王仪态。“王”指“无”。

云亡雅颂音:指失传了《诗经》、《尚书》中的雅、颂等篇章。

操斤臣质少:指为官者素质不高。“斤”,砍刀,古代用来砍树的工具,引申指斧头。

题柱主恩深:指在柱子上题写的碑文是皇帝所赐。“题”字,指用笔写。

陵替:衰落。

斯人:此人,指作者自己。陆沉:指沉没或灭亡。

众方疲道路:指众人都在道路上奔波劳碌。

尔欲久山林:你还想远离尘世。

生刍:活草,即鲜草。

终难托素心:最终也难以实现愿望。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载(747),此时李白已53岁,在长安已经生活了10年。诗人在长安时,曾应翰林供奉之召入京。但是因为与权贵不合,很快又离开了长安。本篇诗是作者离开长安后的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感情和遭遇。

首联点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颔联以“不王衣冠气”“云亡雅颂音”二句,说明自己虽然在形式上仍保持了士大夫风度,但实质上却丧失了帝王的威仪,再也看不到《诗经》、《尚书》中的《雅》、《颂》之音了。

颈联以“操斤臣质少”“题柱主恩深”二句,表明自己虽有才能,却缺乏做官的政治资本,只能得到皇帝的恩赐,而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尾联“此物何陵替,斯人乃陆沈”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担忧,同时暗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够醒悟,不要再重蹈覆辙。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深沉悲凉,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