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修竹孝王栽,散入秋风绕吹台。
此夜断肠听不得,月明池上雁还来。
”`
梁园修竹孝王栽,散入秋风绕吹台。
此夜断肠听不得,月明池上雁还来。
译文注释:
- 梁园: 古代地名,此处指代一个与诗作相关的地点或背景。
- 孝王: 可能是指汉代的孝文帝,这里用以象征某种文化或历史传承。
- 修竹: 长而高的竹子,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
- 秋风: 秋天的风,常带有凄凉、萧瑟的意境。
- 吹台: 一种建筑,可能是供人吹奏乐器的地方,这里暗示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 此夜: 具体的一夜,可能是某个特别的日子或者事件的夜晚。
- 断肠: 极度悲伤,形容听到某些消息或看到某些景象时的情感状态。
- 听不得: 无法承受,表示听到了某件令人心痛的消息或景象。
- 月明: 明亮的月光,通常象征清冷、寂静的环境。
- 池上: 池塘之上,暗示了地点是在水边或湖边的某个地方。
- 雁还来: 大雁归来,象征着迁徙、回归或是某种希望和期盼。
赏析:
此诗是一首悼念之作,通过描绘梁园中修竹随风飘散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情。秋风中的修竹,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无情;吹台上的历史遗迹,则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诗中的“此夜断肠”四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因为失去所爱之人而产生的痛苦和无法接受现实的心情。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悲伤的时刻,诗人仍然能从自然的变化中看到希望和生机,这种乐观的态度也是诗歌中的一大亮点。最后一句,“月明池上雁还来”,不仅是一种景物描写,更是诗人对生命循环、万物更迭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也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整体来看,此诗以其深沉的感情表达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李攀龙作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气和审美趣味。在《为许右史悼伎 其二》中,李攀龙通过对梁园中修竹随风飘散的情景描绘,表达了对友人或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诗中的“此夜断肠听不得”等句子,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展现了其超越悲痛、追求精神寄托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当时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被认为是李攀龙作品中的佳作之一。通过这首悼念之作,可以感受到李攀龙对于友情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