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渔阳大出师,君王按剑捷书迟。
鼓声不为将军起,岂独封侯是数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核题,既考考生对诗句的理解,也考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诗词类的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推断能力。考生在做这类题型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找信息,如“三月渔阳大出师”“君王按剑捷书迟”等;再从选项中找信息,尤其是诗句出处及诗句的意思。最后再进行比较、判断。本题的注释为:

①三月渔阳大出师:三月,指春季。渔阳:古郡名,治所蓟城(在今北京西南),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大出师:大举出兵。②君王按剑捷书迟:按剑,指君王手持宝剑指挥军队。捷书,捷报。迟,迟缓。③鼓声不为将军起:不为将军起,意为没有鼓声来鼓舞士气。④岂独封侯是数奇:岂独、数奇,都是表示否定或反问的语气词。数奇,命运不好,不顺利。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译文:

三月间渔阳大规模出动军队,君王挥动宝剑催促捷报迟缓。

军队的鼓声没有用来鼓舞士气的斗志,难道仅仅因为封侯之事命运不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古人之典而抒胸中之愤慨。

诗的开头两句:“三月渔阳大出师,君王按剑捷书迟”,写渔阳之战爆发后,朝廷接到了捷报。但捷报传到皇帝手中却迟迟未能公布。这里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三月渔阳大出师”一句,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君王按剑捷书迟”一句,写出皇帝接到捷报后的反应。“按剑”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皇帝听到捷报之后那种欣喜若狂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迟”字则表现出一种焦急的情绪。“鼓声不为将军起,岂独封侯是数奇?”两句写皇帝接到捷报后的反应。“不为将军起”一句,表面上说是因为捷报尚未传至京城,所以不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实际上却是讽刺当政者没有把捷报及时上报,没有及时表彰那些英勇奋战的将士,而是一味地拖延,迟迟不肯公布。“岂独封侯是数奇”这句话,既是对前一句的回应,也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性评价。这两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蕴含着深沉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揭露了皇帝的无能和昏庸,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全诗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君王收到捷报后的反应,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种写法使得诗歌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同时,由于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曲折生动,富于变化。诗人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皇帝的不满。

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君王按剑捷书迟’二句,妙在‘按剑’与‘迟’字皆用反笔。”清代黄叔灿《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按剑”与“迟”字俱作反笔,语意自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