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佳气日萧萧,夹道长松入望遥。
黛色总疑天目雨,寒声不辨浙江潮。
含凄风自枯鳞起,倒影云随偃盖飘。
非值有心同竹箭,悬萝争敢附高标。

【注释】

九里松图为马侍御作 其一:九里松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风》诗中的名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武林佳气日萧萧:武林,即杭州。佳气,指美好的气息和景物。萧萧,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夹道长松入望遥:长松,指高大的松树。遥,远。

黛色总疑天目雨,寒声不辨浙江潮:天目山,在浙江省。浙江,又称钱塘江。这里用“疑”字和“不辨”两处形容词描写景色。

含凄风自枯鳞起,倒影云随偃盖飘:含凄,指含着凄凉之情。风从湖面吹来,使水面上枯鳞起舞;湖面上的云彩随着高高的亭阁飘荡。

非值有心同竹箭,悬萝争敢附高标:非值,不是。竹箭,比喻高飞的雁鸟。悬萝,指悬挂在亭上的藤萝。

【赏析】

这首诗以“九里松图为马侍御作”为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风光画卷。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

首句“武林佳气日萧萧”,描述了武林地区的美好景色和清新的气息。武林,即杭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里的山水、花草、树木都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而“日萧萧”则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和脉动。

第二句“夹道长松入望遥”,则描绘了杭州城内的长松美景。长松,是指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松树。它们排列整齐地生长在道路两旁,仿佛是一道绿色的风景线。而“入望遥”则给人一种遥远、神秘的感觉,仿佛可以感受到松树之间的联系和生命力。

第三句“黛色总疑天目雨”,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里用“黛色”来形容松树的颜色,它既是一种颜色,又像一种表情。而“总疑天目雨”则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颜色变化,仿佛是天空中的一场大雨将它们染成了深黑色。这种颜色变化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

第四句“寒声不辨浙江潮”,则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里用“寒声”来形容松涛的声音,它既是一种声音,又像一种情绪。而“不辨浙江潮”则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变化,仿佛是在浙江潮的大潮中发出的响声与松涛声混在一起,难以分辨。这种声音变化给人一种宏大而又深沉的感觉。

第五句“含凄风自枯鳞起”,则是通过风的变化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里用“含凄”来形容风的感觉,它既是一种感觉,又像一种情感。而“自枯鳞起”则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变化,仿佛是从湖面的枯鳞上刮过,带起了一阵冷风。这种风的变化给人一种清冽而又凛然的感觉。

第六句“倒影云随偃盖飘”,则是通过影子的变化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里用“倒影”来形容湖面的景象,它既是一种景象,又像是一种幻觉。而“云随偃盖飘”则形象地描绘了影子的变化,仿佛是天空的云彩随着高高的亭阁飘荡。这种影子变化给人一种轻盈而又飘逸的感觉。

第七句“非值有心同竹箭,悬萝争敢附高标”,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里用“心”来形容人的心情和意愿,它既是一种心情,又像是一种目标。而“非值有心同竹箭”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仿佛是有心之人才会与竹箭一样笔直向上。而“悬萝争敢附高标”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仿佛是那些攀援的藤萝们也会争先恐后地想要附在高高的亭子上。这种行动和心理变化给人一种奋发向上而又不甘落后的感觉。

整首诗以九里松图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城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动作和心理的描述,展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