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秋色梦中偏,二子乘舟下广川。
食客未应常在赵,酒人谁复并游燕。
心知老骥元千里,目送归鸿自一天。
已分蓬高能兴尽,垆头春酒却堪怜。
答王敬美广川道中见怀蓟门秋色梦中偏,二子乘舟下广川。食客未应常在赵,酒人谁复并游燕。心知老骥元千里,目送归鸿自一天。已分蓬高能兴尽,垆头春酒却堪怜。
注释
- 蓟门:指的是今天的北京蓟门关。
-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或氛围。
- 梦偏:意味着特别、不同寻常。
- 二子:这里指诗人的朋友或同伴。
- 乘舟:乘坐船只。
- 广川:指宽阔的河流,可能是作者所乘船只的目的地或经过的地方。
- 食客:客人,可能是指与作者一起出游或共度时光的人。
- 赵:古代赵国的简称,这里可能代指某个地方。
- 燕:战国时期的燕国,这里可能指的是当时的游历之地。
- 老骥:比喻自己有远大的志向或抱负。
- 元:原本、原先,表示一种假设。
- 归鸿:大雁南飞的景象。
- 自一天:形容大雁飞行的广阔空间,一去不复返。
- 蓬高:形容高远,可能指诗人自己的理想或者追求。
- 兴尽:兴致已经没有了,可能表示诗人对于这次旅行或这次相聚的满足感。
- 垆头:古时候酒店的炉灶边,这里可能指的是饮酒之地。
- 春酒:春天的美酒,通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蓟门秋色梦中偏,二子乘舟下广川”,描绘了一幅秋色迷人的景象,诗人沉浸在这片美丽中,仿佛进入了梦乡。这里的“梦中偏”和“秋色”都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接下来的诗句“食客未应常在赵,酒人谁复并游燕”,诗人开始思考自己的朋友,以及他们的去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然而,诗人并未完全失去希望,而是继续前行:“心知老骥元千里,目送归鸿自一天。”在这里,诗人用“老骥”和“归鸿”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对朋友的深深思念。最后两句“已分蓬高能兴尽,垆头春酒却堪怜”,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反思。虽然诗人的志向远大,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思想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