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伏阙上书还,国士衔冤动帝颜。
杀气始应高碣石,飞霜犹自满燕山。
风尘双泪绨袍尽,湖海扁舟白发闲。
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
【注释】
寄别元美:写给友人王元美的诗。
谁怜伏阙上书还:谁同情那些在宫阙里上奏疏言事的忠臣?
国士衔冤动帝颜:国士(大官)含冤,震动了皇帝的面容。
杀气始应高碣石:杀气(战争)开始时,应当使高高的碣石为之颤抖。
飞霜犹自满燕山:即使飞霜满山也依然充满杀气。
风尘双泪绨袍尽:风尘中,两行泪水已流尽了丝制的袍服。
湖海扁舟白发闲:湖海里,一条扁舟,白发人闲暇无事。
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回想过去一起携手作战的地方,不知春天的景色还在吴关。
【赏析】
此为诗人与王元美的赠答之作,作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王元美任秦州刺史。两人因反对新法、要求削夺吕夷简党羽而同时被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元的怀念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谁怜伏阙上书还,国士衔冤动帝颜。”这两句写范仲淹和王元美被贬的原因。范仲淹是“四谏”之一,他多次上书直谏,希望皇帝能体察民情,罢除新法,但均未奏效,反而遭到贬谪。王元美也是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到边远地区。
“杀气始应高碣石,飞霜犹自满燕山。”这两句写范仲淹和王元美被贬后的境况。范仲淹在边远地区,面对荒凉的边塞,不禁感慨万分。而王元美则在寒冷的燕山上,面对飘飞的雪花,也感到孤独和凄凉。
“风尘双泪绨袍尽,湖海扁舟白发闲。”这两句写范仲淹和王元美的处境。范仲淹已经年老,他的旧衣服已经被磨破,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新法低头。王元美虽然年纪轻轻,但在边远地区,他也感到孤独和无助。
最后一句“却念十年携手地,不知春色在吴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他们曾经一起奋斗,共同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但现在却被迫分道扬镳。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倍感失落和悲伤。
这首诗通过描绘范仲淹、王元美被贬后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诗中的意境也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置身其境,感受那份悲凉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