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抽簪后,漂零见此身。
通章寻悟主,怀刺更依人。
寒入绨袍色,愁生黍谷春。
不因家难剧,君岂在风尘。
元美以家难羁京作此为唁 其二
一自抽簪后,漂零见此身。
通章寻悟主,怀刺更依人。
寒入绨袍色,愁生黍谷春。
不因家难剧,君岂在风尘。
注释:
- 抽簪:古代官员辞去官职时脱下帽子的动作。此处指辞官归隐。
- 漂零:漂泊无定。形容四处奔波,没有固定的居所。
- 通章:这里指的是经典、法则或规则。
- 悟主:理解君主或领导的意思。
- 怀刺:携带着名片。刺是一种古代的文书,用来表示对某个人的敬意或者请求。
- 寒入绨袍色:比喻困境中的艰难和艰辛。这里用“绨”指粗布制成的衣服,常用来比喻贫穷。
- 黍谷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黍谷(一种农作物)此时却无法生长,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君岂在风尘:你难道不在风尘之中(即不在战乱之中)?这里的“风尘”泛指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环境。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为友人张元美写的悼念诗之一,表达了他对友人遭遇家国变故的深切同情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哀悼。
从诗的内容来看,首句“一自抽簪后,漂零见此身”,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感受到人生飘零不定的痛苦与困惑。第二句“通章寻悟主,怀刺更依人”,则揭示了他虽然脱离了官场的纷扰,但在民间生活中,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扰,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第三句“寒入绨袍色,愁生黍谷春”,描绘了他在困苦中仍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身处逆境,依然保持希望和乐观。第四句“不因家难剧,君岂在风尘”,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境遇的关心,并感叹友人或许正在经历更为艰难的困境。整首诗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