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如浪迹,春色且邢州。
磬折人堪老,萧条客自愁。
孤城山下出,大陆日西流。
请郡终何意,风尘复倦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把握其思想情感;然后仔细审题,确定答题范围和角度;接着回归诗歌内容,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浮云如浪迹”,即飘忽不定的云彩,好像流水一样,漂泊着,无依无靠地流浪在天地之间;“春色且邢州”,指春光已到邢州,但游子仍身在他乡,无法归家享受;“磬折人堪老”,形容人的衰老,因为长时间不能归家而心有郁闷;“萧条客自愁”,客居他乡,感到孤寂、寂寞而忧愁;“孤城山下出,大陆日西流”,写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郡终何意,风尘复倦游”,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渴望归隐的愿望。
【答案】
即事其一
浮云如浪迹,春色且邢州。
磬折人堪老,萧条客自愁。
孤城山下出,大陆日西流。
请郡终何意,风尘复倦游。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兼抒情的七绝。首二句点题,“浮云”与“春色”相映,渲染了一片凄凉冷落的气氛。三、四句紧承上句,描绘出一位白发苍苍的游子,长期羁旅在外,不能归家,心中郁郁寡欢。五、六句写眼前之景,突出游子的孤独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厌倦仕途,渴望归隐。
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感情,寄寓怀抱,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这首诗就是如此。前四句,以自然景物作载体,将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后四句,则直接抒情言志,将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痛快淋漓。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是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