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堪消日,虚斋水竹边。
钩帘飞白鹭,洗砚落红莲。
书卷聊云尔,箪瓢每晏然。
客来无杂话,茗饮只谈禅。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三要素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及结构形式,然后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同时注意题干中规定的答题方向。例如,此诗写诗人在斋房独处时的心境,可先从“何处堪消日”入手,体会出孤寂之感;然后抓住“钩帘”、“洗砚”等细节描写,体会出诗人恬淡闲适之情;最后通过“茗饮只谈禅”一句体会出诗人对佛学的热爱。
【答案】
译文:
何处消磨时光?虚室旁边水竹相间。
拉开帘子看见白鹭飞舞,洗砚池中飘落红莲。
书卷聊以自娱,箪瓢每晏然。
客来无杂话,茗饮只谈禅。
赏析:
全诗四句,前三句为第一层,写诗人独自斋房的悠闲生活。首句“何处堪消日”,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独坐斋房的心境:何处消遣时间呢?这既是诗人的疑问,也是他心中难以排遣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与超脱。第二句“虚斋水竹边”,紧承前句,进一步点明环境。一个“虚”字,既写出了斋房的空阔幽静,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高。第三句“钩帘飞白鹭”,“钩”,指挂起。“帘”,指门帘。“白鹭”,即白鹤,一种高雅美丽的鸟类。这句是说,诗人在水竹环绕的空斋中垂钩捕鱼,而此时空中飞翔着一只白鹭。“飞”“钓”,两个动词连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态。第四句“洗砚落红莲”,写诗人读书习字的情景。诗人把砚台放在水中清洗,水面上漂着一朵红莲花,仿佛在映衬着他的学识。
后两句为第二层,由第一层的悠闲生活过渡到第二层的生活情趣。“书卷聊云尔”,意思是说,虽然我整天无所事事,但只要读一点书就可以了。这里流露出的是诗人对佛学的热爱。“箪瓢每晏然”,意思是说我虽无酒肉之享,但却能心安理得。“箪瓢不厌”是指箪(古代装饭用的竹器),瓢(盛水的器皿)。“晏然”是安然的意思。“每晏然”,表示经常这样。“晏然”,即安然。“晏”(安闲)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安然、闲适。
最后二句为第三层,写诗人与朋友在一起时的谈话内容和情趣。“无杂话”,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闲言碎语。“茗饮只谈禅”,意谓喝茶的时候不谈世俗之事,只说佛教经典中的禅机。“茶”字是名词,此处是动词,意思是喝茶;“茗”,原指草木花叶煎煮而成的饮料,后多指泡茶,泛指茶叶;“谈禅”,是佛教用语,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一切法皆为空性,因此,谈禅就是谈论佛教哲理或禅宗思想。“禅”为名词,此处是动词。
这首诗写诗人独居斋房的闲适生活和对佛学的热爱。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恬淡闲适,风格清新自然,充分体现了陶渊明“平淡”的诗风。
创作背景:
《漫兴》共有七首。据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载:“陶公任彭泽令时,有《咏荆轲》诗……其《咏南窗》曰:‘衡门虽已闭,今日尚开轩……’又《咏荆轲》曰:‘燕丹善养士,志在大莫京……’《咏白菊》曰:‘秋丛多采菊,盈把慰重阳……’《咏荆轲》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咏荆轲》又曰:‘一去紫霄迥,十载白云期。’《咏荆轲》又有‘愿君学长桑,慎勿近牛马’之语。”可见这首诗作于陶渊明辞彭泽县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