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萧萧起平陆,远客还思旧乡曲。
青袍白马送君归,楚水吴山为谁绿。
当年献策来京华,飘飘意气凌云霞。
晓日长趋九华殿,春风烂醉五侯家。
双旌照人日杲杲,承恩独出长安道。
西江稚子解弦歌,南国骚人怨芳草。
退身不待衰病年,悬珂结驷空留连。
三山松柏宛然在,五陵桃花亦可怜。
山中寥寥何所有,莼菜羹兼菊花酒。
相如膝上七弦琴,元亮宅边五株柳。
清时令子居黄门,门前冠盖如云屯。
功名去住总适意,此乐悠悠安可论。

【注释】

①致仕:辞官。

②平陆:平地。

③远客:远离家乡的人。

④青袍白马:青色的官服和白色的马匹,古代送别时多用此语。

⑤楚水吴山:泛指长江和淮河一带的山水。

⑥献策:出谋献计。

⑦九华殿:唐高宗所建之宫殿名,位于长安城西。

⑧春风:指春天的风。

⑨双旌:两枝旗。

⑩承恩:蒙受朝廷恩宠。

⑪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附近。松柏:指山名。

⑫五陵: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汉唐诸帝王陵墓所在。

⑬相如:司马相如(màng xiù)。

⑭元亮:陶潜(陶渊明)字元亮(172~340),东晋诗人。

⑮黄门:宫门内小门,皇帝出入之所。

⑯令子:贤能的儿子。

⑰元亮宅边五株柳:《世说新语》载,陶潜少有高逸之志,曾作《五柳先生传》,自述其生活清苦,不求荣利,常植五柳于宅边,故号五柳先生。

⑰令子:贤能的儿子。

⑱清时:太平盛世。

⑲令子居黄门:指隐居山林。

⑳冠盖:指官员们的冠帽和车盖。云:形容众多。

㉑七弦琴:《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少治《春秋》,汉武帝即位,推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对策最高,武帝嘉奖他:“朕甚重吾国亡是公,然亦知是公无是人也。”遂拜为博士,“每朝会议,开论庭辩”,时称“天子盛廊”。后以“七弦琴”喻指贤才。

㉒元亮宅边五株柳:陶潜《归去来兮辞》中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㉓山中:指隐居的山林之中。何所有:指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东西。

㉔莼菜羹:用莼菜做成的汤。

㉕菊花酒:以菊花泡制的美酒。

㉖相如膝上:指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少时家贫,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嫁为商人董偃妻,后夫死,乃返相如家为妾,二人相爱,相如遂成为大儒,官至侍中、侍郎、给事黄门郎。

㉗元亮:指陶潜。

㉘五株柳:指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之景。

㉙山中:指隐居的山林之中。

㉚相如膝上:指汉代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少时家贫,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嫁为商人董偃妻,后夫死,乃返相如家为妾,二人相爱,相如遂成为大儒,官至侍中、侍郎、给事黄门郎。

㉛五株柳:指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之景。

㉜三山:即传说中的蓬莱三仙山,在海中。

㉝五陵: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汉、唐诸帝王陵墓所在。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退隐后所作,表达了他晚年的生活乐趣和对官场生涯的超脱。全诗以送金太守赴京为题,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首句“北风萧萧起平陆”,描写了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景象,暗示了金太守将离开京城的情境。接着“远客还思旧乡曲”,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金太守的关切之情。

第二句“青袍白马送君归”,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出金太守离去时的庄重形象。第三句“楚水吴山为谁绿”,则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楚水的波涛汹涌与吴地的秀美风光进行对比,既表现出金太守的风采,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情感。

第四句“当年献策来京华”,追忆了金太守年轻时为国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赞美了他当年的才华横溢。第五句“飘飘意气凌云霞”,则描绘了金太守飘逸洒脱的气质和意气风发的形象,展现出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之心。

第六句“晓日长趋九华殿”,描述了早晨阳光下的九华殿壮丽景象,寓意着金太守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第七句“春风烂醉五侯家”,则通过春风拂面的意象,表达了金太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第八句“双旌照人日杲杲”,描绘了金太守昂首阔步的英姿,彰显了他的威严与自信。第九句“承恩独出长安道”,表达了金太守独自踏上仕途的孤独与辛酸,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第十句“西江稚子解弦歌”,则通过稚子的歌声,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繁荣与富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第十一句“南国骚人怨芳草”,则借南国的骚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第十二句“退身不待衰病年”,表达了作者对金太守的祝福和鼓励,希望他能够安享晚年、颐养天年。第十三句“悬珂结驷空留连”,则通过金太守的马车装饰和豪华出行,展现了他的高贵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十四句“三山松柏宛然在”,则以三山松柏的永恒不变,象征了金太守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第十五句“五陵桃花亦可怜”,则通过五陵的桃花盛开,展现了春日里的生机与美好。

最后一联“山中寥寥何所有,莼菜羹兼菊花酒”,以山中的宁静与简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同时,“山中”二字也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以及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逃避。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太守的形象和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比喻也使整首诗富有深意、韵味十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