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通长溪,巨石平若掌。
浮云荡空寥,野望豁疏莽。
崚嶒见孤高,寻丈得馀广。
迹非禹凿后,代出秦封上。
虞皇昔南巡,旌旆息兹壤。
乾坤来清风,丝竹振遗响。
凤仪方炳焕,龙化惊惚恍。
江山无推迁,人世同俯仰。
黄生好古流,少小慕通傥。
穷幽极遐方,况乃接乡党。
朅来幽燕客,尚结江湖想。
文章藉流传,此志吾所赏。
平生怀古心,踔厉非技痒。
高歌未终曲,深夜神独往。
送子天东南,何时税归鞅。
解析:
- 曲江通长溪,巨石平若掌。浮云荡空寥,野望豁疏莽。崚嶒见孤高,寻丈得馀广。迹非禹凿后,代出秦封上。虞皇昔南巡,旌旆息兹壤。乾坤来清风,丝竹振遗响。凤仪方炳焕,龙化惊惚恍。江山无推迁,人世同俯仰。黄生好古流,少小慕通傥。穷幽极遐方,况乃接乡党。朅来幽燕客,尚结江湖想。文章藉流传,此志吾所赏。平生怀古心,踔厉非技痒。高歌未终曲,深夜神独往。送子天东南,何时税归鞅。
- 这首诗是关于黄瑛的卷轴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历史人物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志向的抒发。
- 第一句“曲江通长溪,巨石平若掌。”描绘了曲江的景色,巨石如同手掌般平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第二句“浮云荡空寥,野望豁疏莽。”描绘了浮云在天空中飘荡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第三句“崚嶒见孤高,寻丈得馀广。”描述了山峰的孤独和高大,给人以力量感。第四句“迹非禹凿后,代出秦封上。”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叹和敬仰。第五句“虞皇昔南巡,旌旆息兹壤。”回忆起历史上的帝王南巡,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第六句“乾坤来清风,丝竹振遗响。”描绘了自然界的清新气息和音乐的余韵。第七句“凤仪方炳焕,龙化惊惚恍。”赞美了凤凰的仪表堂堂和龙的神奇变化。第八句“江山无推迁,人世同俯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和对生活的态度。第九句“黄生好古流,少小慕通傥。”赞美了黄瑛的才华和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第十句“穷幽极遐方,况乃接乡党。”描述了他追求知识的精神境界。第十一句“朅来幽燕客,尚结江湖想。”表达了他作为幽燕人的身份和对远方的向往。第十二句“文章藉流传,此志吾所赏。”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他对文学的热爱。第十三句“平生怀古心,踔厉非技痒。”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第十四句“高歌未终曲,深夜神独往。”描绘了他高歌时的豪情和深夜的沉思。第十五句“送子天东南,何时税归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儿子的祝福。
-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志向的追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操。
- 注释:
- 曲江: 指珠江流域的曲江县地区,这里指代岭南地区。长溪即长河,泛指河流。巨石: 巨大的岩石。平若掌: 像手掌一样平坦宽广。浮云: 天上的云彩。荡: 飘动。空廖: 空旷辽阔。豁疏莽: 形容山野广阔无边。崚嶒: 指山峰高峻挺拔的样子。孤高: 独自高耸。寻丈: 一丈多。得馀广: 得到广大的空间。迹非: 指不是后来的人雕刻的。禹凿: 指大禹治水留下的足迹或建筑。秦封: 指秦始皇时期建立的陵墓或纪念碑。虞皇: 指传说中的尧帝。南巡: 向南巡视。旌旆: 旗帜,这里指帝王的车驾。息: 停留。兹壤: 这地方。乾坤: 天地。清风: 清风吹拂大地。丝竹: 乐器,这里指音乐。振遗响: 发出余音。凤仪: 凤凰的仪态。炳焕: 光彩闪耀。龙化: 龙的形象变化。惊惚恍: 感到恍惚不定。江山: 国家和领土。无推迁: 没有变迁。人世: 指社会和人类世界。同俯仰: 平等对待或平等看待。黄生: 黄瑛,作者的朋友或同僚。好古流: 喜欢研究古代文化。慕通傥: 羡慕通达之士,不拘于世俗之见。穷幽极遐方: 探索深奥的地方。况: 况且。乃: 表示范围的词,这里指广东。接乡党: 与故乡保持联系。朅来: 来到某地。幽燕客: 指北方来的客人。尚: 仍然。结江湖想: 心中仍存着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文章: 指诗歌作品,这里指作者的文章流传四方。此志吾所赏: 这是我所欣赏并推崇的志向。平生: 一生。怀古心: 有怀旧之情。踔: 跳跃、飞跃的意思。非: 不是。技痒: 技艺熟练到发痒的地步,形容技艺高超而自娱自乐。未终曲: 还未结束。深夜神独往: 在深夜里独自高歌远行。送子: 送别孩子。天东南: 面向东方的天空方向。何日: 什么时候。税: 缴纳税款。归鞅: 回归原处。赏析:
这首诗是黄瑛的一卷诗稿,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情感真挚深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如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