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衔杯莫问天,人间谁是谪来仙。
三千界里应同大,十二回中此最圆。
天柱峰高秋雨暝,广寒宫远暮云连。
追欢不尽东楼兴,犹有清光入闰年。

【注释】

对月衔杯莫问天:对着月光举杯饮酒,不要询问是天上的事。

人间谁是谪来仙:人间哪能容得下我这样的仙人?

三千界里应同大:宇宙中三千个世界,都应和这月亮一样圆满无缺。

十二回中此最圆:月亮有十二次盈亏,但每次盈亏之中,都有如此圆满的时刻。

天柱峰高秋雨暝:天柱山的高峰被秋雨笼罩着,夜色沉沉。

广寒宫远暮云连:广寒宫遥远幽暗,与傍晚的云气相接。

追欢不尽东楼兴:尽情地欣赏美景,兴致勃勃。

清光入闰年:美好的月光照亮了闰年的秋天。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中秋之夜,时作者任翰林直学士承旨、经筵官,他与汝南李文俊等饮于汝州学宅,席间即兴而作此诗。全诗以咏月为主,抒发诗人赏月怀古之情。

首联“对月衔杯莫问天,人间谁是谪来仙”,诗人把酒对月,举杯畅饮,不要管这些天上的神仙们,因为他们都是被贬谪到人间来的。诗人在此处运用了反语的表达方式,既表示出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写出诗人对于自己遭遇不幸的不平之气。

颔联“三千界里应同大,十二回中此最圆”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在三千个世界当中,月亮是最完美的,因为月亮的每一次盈亏,都是那么的完美。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颈联“天柱峰高秋雨暝,广寒宫远暮云连”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天柱山的高峰被秋雨笼罩着,夜色沉沉;广寒宫则远离人世,只有淡淡的云气与之相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尾联“追欢不尽东楼兴,犹有清光入闰年”则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诗人与朋友一起畅饮赏月,兴致勃勃,直到月亮的最后一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同时,诗人还提到了“闰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暗示了这一年的不平凡和特殊意义。

整首诗以咏月为主,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命运和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反语、比喻、夸张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的情感也随着月亮的变化而波动起伏,形成了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