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四面拥佳城,玉树埋时不复荣。
灵气百年还造化,岩峦千古閟光精。
名同郭璞江心墓,恨比何充地下情。
欲采生刍无处奠,乱沙衰草正纵横。

金山四面拥佳城,玉树埋时不复荣。

灵气百年还造化,岩峦千古閟光精。

名同郭璞江心墓,恨比何充地下情。

欲采生刍无处奠,乱沙衰草正纵横。

注释:金山四面临拥着美丽的城市,当玉树被埋葬的时候,它再也不会有荣华的生机。灵气在一百年后回归到大自然的造化之中,岩石层峦在千年里紧闭着光辉的精髓。名声如同郭璞江心墓一样,但心中却怀有与何充一样的哀伤之情。想要采集新鲜的草束来祭祀,但却无处安葬,周围的乱沙与衰草正在肆意地生长。

赏析:这首诗是徐用和御史为金山而作的一首墓山诗。金山寺座落在金山山顶,因而得名。金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建国寺,宋开宝七年(974年)改称镇国禅寺。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重建,改名为“江天寺”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入侵,烧毁了金山寺大部分建筑。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镇江总制彭泽主持修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并扩建了金山寺。金山寺占地面积达30多亩,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共有殿堂房舍300余间。金山寺是中国著名的佛、道两教圣地之一,素以“江天佛国”著称于世。金山寺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如大雄宝殿、法相院等。其中大雄宝殿最为宏伟壮观。大雄宝殿位于金山寺中轴线上,高2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可容纳千余人,为寺内最大建筑。大雄宝殿两侧各置一个钟亭和鼓亭,中间建一平台,台上建有藏经楼及方丈寮等建筑,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前有一对高达2.8米的石狮子,为明代遗物。金山寺每年接待游客达数十万人之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