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鹿,山头有草林有木,朝朝出游暮归宿。
文毛斓斑联锦钱,歧角嶙峋拔青玉。
白日饥含洞口花,清泉渴饮岩边谷。
胡为失脚落尘埃,也逐牛羊食人粟。
牧儿惊见两角矗,传呼两两三三续。
析木为兵石为炮,逾沟越陇相驰逐。
一蹶仓皇折双足,持献长官脯其肉。
呦呦不向嘉宾鸣,濯濯已辞灵囿伏。
只念深山学仙客,谁与牵车下山麓。
呜呼汝鹿最有山林情,汝乃何故丧其生。
寄言云中猿鹤友,莫向人间借路行。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 首句:“南山鹿”,指的是在南山上的一只鹿。
- 第二句:“山头有草林有木”,说明这只鹿生活在山林中,有丰富的植被。
- 第三句:“朝朝出游暮归宿”,描述了这只鹿的活动规律,即每天早晨外出,晚上返回。
- 第四句:“文毛斓斑联锦钱”,形容这只鹿身上花纹斑斓,像金钱一样排列,增添了其美感。
- 第五句:“歧角嶙峋拔青玉”,进一步描绘了鹿的外形特征,如其角尖锐且颜色青翠。
- 第六句:“白日饥含洞口花”,描述了鹿在白天饥饿时会吃洞里的花果。
- 第七句:“清泉渴饮岩边谷”,表明这只鹿在寻找水源时喜欢饮用清澈的泉水。
- 第八句:“胡为失脚落尘埃”,表达了一种困惑或无奈的情感,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鹿跌落到地上。
- 第九句:“也逐牛羊食人粟”,描述了这只鹿可能因为饥饿而跟随牛羊进食。
- 第十句:“牧儿惊见两角矗”,描述了牧童看到鹿的角时感到惊讶。
- 第十一句:“传呼两两三三续”,指牧童们连续不断地呼叫鹿,以引起注意。
- 第十二句:接下来是“析木为兵石为炮”等句子,描述了鹿与人类互动的场景,包括鹿被用于战争中的兵器和人们用石头打击它。
- 第十三句:“逾沟越陇相驰逐”,描绘了人们追赶鹿的情景。
- 第十四句:“一蹶仓皇折双足”,描述了鹿因受到惊吓而跌倒,双足折断。
- 第十五句:“持献长官脯其肉”,表示人们将鹿肉献给官员作为贡品。
- 第十六句:“呦呦不向嘉宾鸣” 和 “濯濯已辞灵囿伏”,分别描述了鹿对宾客的不敬和离开灵囿隐居的行为。
- 第十七句:“只念深山学仙客,谁与牵车下山麓” 和 “呜呼汝鹿最有山林情,汝乃何故丧其生”,表达了对鹿的同情和感慨,并质问为何这只鹿会丧生。
- 最后一句:“寄言云中猿鹤友,莫向人间借路行”,这是对鹿的忠告,希望它能远离人间纷争,不要借路而行。
接下来进行关键词的注释:
- 南山鹿:指的是生活在南山上的鹿。
- 山林:指鹿生活的自然环境。
- 文毛斓斑联锦钱:描绘鹿身上的斑纹和花纹。
- 歧角嶙峋拔青玉:描述鹿角的形状和颜色。
- 白日饥含洞口花:指鹿在白天寻找食物,甚至吃洞里的花果。
- 清泉渴饮岩边谷:描述鹿饮水的习惯。
- 胡为失脚落尘埃:表达了一种困惑或无奈的情感。
- 也逐牛羊食人粟:描述了鹿因饥饿而跟随牛羊进食。
- 牧儿惊见两角矗:描述了牧童看到鹿角时的惊讶。
- 传呼两两三三续:描绘了人们呼唤鹿的声音。
- 析木为兵石为炮:描述了鹿被用于战争的武器。
- 逾沟越陇相驰逐:描绘了人们追赶鹿的情景。
- 一蹶仓皇折双足:描述了鹿因受到惊吓而跌倒,双足折断。
- 持献长官脯其肉:表示人们将鹿肉献给官员作为贡品。
- 呦呦不向嘉宾鸣:描述了鹿对宾客的不敬。
- 濯濯已辞灵囿伏:表明鹿已经离开灵囿隐居。
- 只念深山学仙客,谁与牵车下山麓:表达了对鹿的同情和感慨。
- 呜呼汝鹿最有山林情:感叹这只鹿最有山林之性情。
- 汝乃何故丧其生:质问鹿为何会丧生。
- 寄言云中猿鹤友,莫向人间借路行:这是对鹿的忠告,希望它能远离人间纷争,不要借路而行。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只生活在山林中的鹿与人类的互动和关系。诗人通过描述鹿的各种行为和习性,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的批评和警示,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生态,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使得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哲理性。
- 情感丰富:诗人通过对鹿的种种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意象鲜明: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例如“山头有草林有木”、“文毛斓斑联锦钱”等,都为整首诗增色不少。
- 语言优美:诗中的词汇选用非常讲究,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表达情感,都力求做到简洁而富有韵味。
- 寓意深刻:通过描述鹿的生活和遭遇,诗人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