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草木尽疑兵,回首干戈满汴京。
凤驾远巡愁雪拥,龙楼高倚看潮生。
九重已遂偷安计,孤将徒存誓死盟。
试问六陵何处是,隔江封树起秋声。
”`
钱塘怀古
中原草木尽疑兵,回首干戈满汴京。
凤驾远巡愁雪拥,龙楼高倚看潮生。
九重已遂偷安计,孤将徒存誓死盟。
试问六陵何处是,隔江封树起秋声。
注释与赏析
1. 中原草木尽疑兵,回首干戈满汴京
- 中原草木:这里指代的是昔日的中原地区,草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尽疑兵:意味着曾经的繁荣和安宁被战火和猜疑所替代,一切变得不确定和危险。
- 回首干戈满汴京:描述战争结束后,汴京(今河南开封)满城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和破坏,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
2. 凤驾远巡愁雪拥,龙楼高倚看潮生
- 凤驾远巡:皇帝出行,通常象征国政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 愁雪拥:形容皇帝出行时心情沉重,仿佛被忧愁所包围。这里的“愁”字不仅描绘了皇帝的情绪,也暗指国家当前的困境。
- 龙楼高倚看潮生:龙楼是皇宫的象征,而潮生则暗示着海潮的涨落,象征着国家的兴衰更迭和时间的流逝。
3. 九重已遂偷安计,孤将徒存誓死盟
- 九重:古代对帝王居所的代称,此处泛指朝廷或国家。
- 偷安计:表示一种苟且偷安的图谋或策略,暗喻当时的政治局势缺乏长远考虑和深远规划。
- 孤将徒存誓死盟:强调尽管有誓言和决心,但面对现实,只能徒然地存在,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定和保护。
4. 试问六陵何处是,隔江封树起秋声
- 六陵: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多位君主之陵墓,如秦始皇陵等。在这里,它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朝代更替。
- 隔江封树起秋声:描绘了一种凄凉的场景,即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树木因秋风而落叶声四起。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孤独感,也象征着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5.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宋元时期的历史场景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兴废、英雄无门的深切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中原草木”与“回首干戈”,“凤驾远巡”与“龙楼高倚”,以及“九重已遂偷安计”等,都深刻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此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隔江封树起秋声”,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