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何岧峣,崤函跨上游。
罗衢分第宅,驱毂富王侯。
煌煌紫薇省,控据当嵩丘。
明公廊庙姿,举世寡所俦。
出牧涖兹土,日为苍生谋。
巡方重民隐,揽辔宣皇猷。
遂令宛洛间,万屋归怀柔。
民居既奠枕,河水亦安流。
邈矣皇华篇,千古咏咨诹。

【注释】

何:姓。中丞,御史中丞的省称。四图诗:即《中丞四图》,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藩省旬宣:指中丞之官,负责巡察、监督地方行政。藩省:即藩镇,唐时指节度使。旬宣:谓巡察十天后上表朝廷。

【翻译】

洛阳城多么高峻,崤山与函谷关横贯东西。大路两旁分别排列着官府宅舍,车马络绎不绝都是王侯显贵。辉煌壮丽紫薇省,控制嵩山,地势险要。您的英明神武气度,天下无人能比肩。您出任外官巡视此地,天天为百姓谋福利。您巡视各地,重视民生,收揽缰绳宣扬圣明政策。于是使宛洛之间,万屋归心向汉。百姓安居乐业,河水也安流不息。皇华篇:指《汉书·张骞传》所记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拘留十五年,回国后写有《大宛列传》。皇华:汉代通西域使者称“奉使君”,故称。咨诹:咨询谋划,指为皇帝出谋献策。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描绘中丞巡视洛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对中丞的赞美之情。

第一联“大梁何岧峣,崤函跨上游。”以“大梁”和“崤函跨上游”两幅画卷勾勒出了洛阳城的宏伟壮观。“岧峣”,本义指山峰高耸入云,这里比喻洛阳城巍峨壮丽,气势恢宏。“崤函”即指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和函谷关(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函跨上游”意即崤山函谷关穿越黄河上游。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洛阳城的地理环境,还隐含了其作为交通要塞的重要地位。

第二联“罗衢分第宅,驱毂富王侯。”进一步描绘了洛阳城繁华景象。“罗衢”意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驱毂”指马车奔驰,“富王侯”则形容城中富贵人家众多。这两句通过描绘洛阳城内道路宽阔、商贾云集的景象,展现了其作为商业重镇的地位。同时,也暗示了洛阳城内人才济济,富家大户众多。

第三联“煌煌紫薇省,控据当嵩丘。”“煌煌”本义指光彩夺目,这里比喻紫薇省(即紫微垣,古代神话中的帝王居处)庄严辉煌。“嵩丘”即嵩山,位于洛阳东面。这两句话描绘了紫薇省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紫薇省作为皇家机构所在地,其建筑风格必然庄重大气,而嵩山则为其提供了坚实的自然屏障。

第四联“明公廊庙姿,举世寡所俦。”进一步颂扬了中丞的政治才能和崇高品质。“廊庙”本义指帝王的内廷宫殿,引申为国家大事,“明公”是对中丞的尊称。这两句话表达了对中丞治理国家、主持政务才能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中丞的品质高尚,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第五联“出牧涖兹土,日为苍生谋。”这两句描述了中丞巡视洛阳的情景。“出牧”意为外出担任官员,“涖兹土”即到这个地区来。这两句话表达了中丞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同时,也揭示了中丞职责所在——关注民生、治理国家。

第六联“巡方重民隐,揽辔宣皇猷。”进一步强调了中丞的职责和使命。“巡方”意为巡视一方,“重民隐”即重视民众疾苦。这两句话表达了中丞关注民生、为民解忧的责任感。而“揽辔宣皇猷”则意味着中丞在巡视过程中要传达皇意,指导国家大事。这两句既体现了中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展示了其治理国家的能力。

第七联“遂令宛洛间,万屋归怀柔。”进一步描绘了中丞治理下洛阳城的美好景象。“遂令”意为使得,“宛洛”即指今天的河南洛阳。这两句话表达了中丞治理下的洛阳城秩序井然、民风和谐。“万屋归怀柔”则形容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和平、安宁的氛围中。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中丞治理下的洛阳城美景,也寓意着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第八联“民居既奠枕,河水亦安流。”再次强调了中丞治理下洛阳城的美丽景象。“民居”指居民住宅,“既奠枕”即居住安稳。这两句话表达了中丞治理下洛阳城安居乐业的现状。同时,也暗示了河水的清澈、流淌顺畅。这一句不仅展现了中丞治理下的洛阳城美丽景观,也寓含了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第九联“邈矣皇华篇,千古咏咨诹。”总结全文,赞颂中丞的功绩。“邈矣”意为遥远而难以企及,“皇华篇”即指《汉书·张骞传》所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这两句回顾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赞扬中丞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中丞功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中丞巡视洛阳的描述,展现了中丞的智慧、仁德和政治才能。同时也歌颂了中丞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