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莼花冷,秦淮荡酒船。
还家同一日,为别易三年。
海树含青雨,江鸿带白烟。
西风又飘泊,衰草自生怜。
【注释】
莼花:即水藻,生在池塘水中。
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
还家:回家。
同一日:同一天回来。
海树:海中树木,这里指江边树木。
青雨:青色的雨,这里指春天的细雨。
白烟:白色的烟,这里指春天的烟雾。
飘泊:飘泊无定,到处流浪。
衰草:凋零的草木。
怜:爱惜、怜悯。
【译文】
明月照映着水草上盛开的莼菜花,冷清清的景色使船上的人们不禁感到凄寒。
回家来还是和去年同一个日子,离别已经三年了。
江边的树木含着春雨的绿色,江面上鸿雁拖着洁白的烟云。
秋风又吹起我的羁旅漂泊,衰败的草木使我更加感到悲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道七年(1171)初春离开临安时所作。诗人在临别之际,以深情的笔墨描绘了秦淮河畔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王元直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清远,语言流畅,情致婉转,风格清新。
首句写景,“月照”点明时间,“莼花”则点出所咏之物,“冷”字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为下面抒情作了铺垫。次句“荡船”,点出了地点,同时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荡酒船”、“秦淮”二句紧承首联,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春光明媚,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面荡漾着一叶扁舟,船中载酒行乐;而诗人则乘舟归来。两句合起来描绘了一个春光明媚、月夜归船的优美画面。“秦淮”即秦淮河,古称“淮水”。诗人把秦淮河比作西施,说它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足见其倾国倾城之美。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愉悦之情。
第三联写诗人回到家后与故人的惜别之情。前一句“同一日”表明诗人回到家乡的日期正好与王元直离去之日相同;后一句“为别易三年”,则是说分别之后已过了三年时光。这一句写出了两人离别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故友的依恋之情。此联紧扣题意,突出了作者对故友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四联“海树”二句写景言情。“海树”,即海边的树木,此处泛指江边树木。诗人看到江边的树木被春天的雨水打湿了,便联想到王元直此刻也许正站在江边,遥望着远方。而那飞过的孤鸿,似乎也带有诗人对王元直的思念之情。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且通过“海树”、“青雨”、“白烟”、“孤鸿”这些意象的运用,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王士禛“神韵说”的特点。
第五联“西风”二句写景抒情。诗人看到西风吹动着自己的衣角,心中不禁生出些许伤感之情。“飘泊”,即漂泊。此词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意是形容风声,这里则用来表示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感。“衰草自生怜”,则是说自己看到满地的衰草,内心不由得产生了怜悯之情。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又表现出了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故友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海树”、“青雨”、“白烟”、“孤鸿”、“西风”、“衰草”、“飘泊”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