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出云云尽黑,一雨须臾山改色。
偶自西河愬卫源,搴帷已入周鄘国。
鄘国如丸弹九州,云林窅窕山蹊仄。
村畴回薄小江南,井邑萧疏自河北。
共伯逍遥失岁年,孙登坐啸凌苍烟。
仙人不作名山主,终古苏门抱百泉。
百泉涧底珠花旋,烛地涵空一镜悬。
有客临流不敢照,昔游绿鬓今华颠。
【注释】
太行:指今山西省的太行山脉。云:指云层。黑:形容云层的颜色。须臾:片刻。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愬卫源:愬为古国名,在河南辉县西;卫源即卫辉,今河南卫辉市。周鄘国:周代的都城,即周王朝的京城洛阳。周鄘国:周朝的都城。如丸弹九州:如弹丸一般,可以弹射到九州大地。云林:云雾弥漫的山林。窅窕:深远的样子。南村、北井:指河南辉县南的南村和北边的井邑,辉县古有辉州,是周朝的都城。百泉:指苏门山的泉水。涧底珠花旋:山涧中水花如珍珠般旋转飘舞。烛地涵空一镜悬:如同悬挂在空中的镜子,照亮了地面。烛,通“照”。涵,包含。一镜:指瀑布。悬,高悬。有客临流不敢照:有客人来到河边,不敢直视瀑布。昔游绿鬓今华颠:昔日游玩时,满头的青丝如今已是白发。
【赏析】
《苏门泛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作于开元十六年(728)。王维与孟浩然同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人常相互唱和,诗风相近。此诗是王维游览苏门山时的观感之作,全诗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是一首优秀的山水佳作。
开头二句写景:“太行出云云尽黑,一雨须臾山改色。”这是说,太行山上的云层浓密而厚重,天边云层黑沉沉一片,大雨来临后,霎时之间,太行山就变了颜色,由黑色变为灰白色,显得分外明亮。这里用一个“黑”字总括前文描写的景象,又用“须臾”、“改色”两个动词,渲染出山雨突降的紧迫气氛。
三、四两句写自己登山的情景:偶自西河,愬卫源;搴帷已入周鄘国。西河、东周:都是地名。西河,指黄河北岸地区。卫源,指卫辉。周鄘国,指洛阳一带。“愬”通“驻”,意为暂住或驻足。“搴帷”,“帷”,指帘幕,古代车上用的帷幕。“已入周鄘国”,即进入洛阳城。
五、六两句写洛阳城内景色:“鄘国如丸弹九州,云林窅窕山蹊仄。”鄘国,指洛阳一带,周代的京城。丸,比喻洛阳城大如弹丸,弹射之广达九域。“云林”,指洛阳城中林木茂盛的深林。“窅(yǎo)窕”,指深邃幽暗。“山蹊”(qī),指洛阳城中曲折的小路。“山蹊仄”,指山路上曲折狭窄。这两句写洛阳城内的林木葱茏,山路崎岖,景色幽深。“如丸弹九州”,用典,典出战国策·齐策三:“邹人与楚人战,邹不胜,去而归,过故尝食者之家,则皆去其故而更置之。”意思是邹国人与楚国作战失利,撤军回国后,路过从前曾经在这里吃过一次饭的人家,这些人家都搬走了,换上了新的主人。这里比喻京都洛阳是天下的中心。
七、八两句写洛阳城外景色:“村畴回薄小江南,井邑萧疏自河北。”村里田野辽阔平坦如同江南一样,但井邑村落却显得荒凉冷落,自北方而来。“回薄”,犹言平旷。“回薄小江南”,形容洛阳郊外景色优美宜人,有如江南风光。“小江南”,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称为“江南”。这一句是说洛阳虽无江南那样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比北方的井邑要优越得多。“萧疏”,形容冷落稀疏。“自河北”,指从北方来的。这两句写洛阳郊外景色优美宜人,井邑村落虽然荒凉冷落,却比北方的井邑要好得多。
九、十两句写洛阳城内外的景色:“共伯逍遥失岁年,孙登坐啸凌苍烟。”共伯,指春秋时代的共伯駘。《左传·昭公七年》:“吴子来聘。公与之乘,卒食。子产请具乘,共伯将乘矣。子产授之币焉。及食,共伯退而告人曰:‘余不及见也。’”孙登,指晋代的孙登。《世说新语·言语》:孙登好读《易》,“每清旦正坐,望曙光独不见前齿发。”他坐在院子里,看着曙光照耀着树梢上的嫩叶,悠然自得。他喜欢听人读书,听到高兴处,便长啸一声。“凌苍烟”,形容声音高亢响亮,好像能冲上青天一样。这两句是说,当年共伯闲散无事的时候,逍遥自在过了好几年光阴;孙登则整天静坐吟哦,长啸一声。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先贤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诗人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恬静的生活情趣。
十一、十二两句写自己的观感:“仙人不作名山主,终古苏门抱百泉。”“仙人”指隐居不仕的隐士。“名山主”,指管理名山的长官。这两句写诗人自己并不想做官做名山的长官,而是要像苏门山上的百泉一样永远保持清白纯洁。“苏门”,即苏门山,位于今河南省辉县西南。这里借指隐居之地。这两句写诗人的志向和抱负,表现出他的高洁品质和崇高人格。“抱百泉”,意谓怀抱百泉之清泉而不被污染。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表明诗人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的是清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自然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全诗构思宏大,意境雄浑,气势磅礴,笔力遒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