粼粼海边庾,积粟半红腐。
每岁犹转输,道路日旁午。
簸扬随沙尘,漂流任风雨。
辛勤千里来,输十不得五。
田家米如珠,官仓贱如土。
岂是入官人,不知作田苦。
今日好分司,岂弟民父母。
为国仍为民,岂徒为小补。
【注释】
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庾:仓库。红腐:腐烂的粮食。
转输:运输。旁午:交错,错杂。簸扬:扬去沙土。漂流:随水漂流。
辛勤:劳累。分司:分别执掌。作田:耕田。苦:辛劳。
好:美好。今日好分司:今天可以分别主管。岂弟(hé dì,和蔼可亲的样子):何等和乐,何等友爱。父母:对君主的尊称。
为国仍为民,岂徒:难道只。小补:一点小好处。
【译文】
海边的仓库里堆满了半腐烂掉的粟米,每年还要不断地运往各地。扬起的灰尘随着尘土飞扬,随波逐流的粟米任凭风雨飘荡。从千里之遥来,收获却不足十分之一。田地上种的米粒像珍珠一样珍贵,官仓里的粮食却像泥土一样廉价。难道是那些进入官府的人,他们不知道耕种农田的辛劳吗?今天我将好好地掌管分司,做老百姓的父母,为国家也为了百姓着想,岂能只是谋求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利益。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姚燧的《送陈子居主政天津收粮》一诗。此诗前四句写天津地区漕粮转运的困难,后四句写农民的辛苦以及诗人的感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陈子居主政天津地区的祝愿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这首诗通过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它首先描绘出一幅“海边庾”的景象。在古代,庾是储存谷物的地方,而这里则堆放着半烂的粟米。这反映了天津地区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而导致粮仓空虚的情况。接着,诗人用“每岁犹转输,道路日旁午”来进一步揭示问题的严重性。这些运送到各地的粟米,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管理混乱等原因,往往不能及时送达目的地,导致粮食大量霉变。
诗人接着描述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情形。“簸扬随沙尘,漂流任风雨”,他们必须扬起沙子、尘土来扬去谷中的杂质,同时还要随波逐流,任凭风雨侵袭。这种艰辛的劳动条件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尽管农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他们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辛勤千里来,输十不得五。”这里的“辛苦”一词不仅指体力上的劳累,还暗示了农民们内心的忧虑和无奈。即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们也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粮食,这与他们的付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和愤慨。他质问:“田家米如珠,官仓贱如土。”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农民与官员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在官府中却如同泥土一般低廉。这无疑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一种极大的侮辱和不公正待遇。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岂是入官人,不知作田苦?”他质疑那些进入官场的人是否真的理解农民的艰辛和付出。如果他们都不了解耕作的辛苦,那么他们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又怎能真正关心农民的疾苦呢?
整首诗通过对天津地区漕粮转运困难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们在恶劣环境下的辛苦劳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之情。这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