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面面俯长溪,万古溪流不向西。
莺逐春风林外啭,雁归寒渚雪中迷。
雨晴石上泉声细,日落岩前树影低。
老圃不须长抱瓮,只今新水已成畦。

诗名:《和白岩再叠前韵》

吴俨,字克温,号宁庵。明代常州府宜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曾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遭刘瑾中伤,罢官。瑾诛,复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武宗北巡,俨切谏,不报。卒谥文肃。俨文章庄重,诗词清丽。有《吴文肃公摘稿》。

原文如下:
山城面面俯长溪,万古溪流不向西。
莺逐春风林外啭,雁归寒渚雪中迷。
雨晴石上泉声细,日落岩前树影低。
老圃不须长抱瓮,只今新水已成畦。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俨所作,其内容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农耕生活的描述。首联“山城面面俯长溪,万古溪流不向西”描绘了山城的全景,以及长溪的永恒流向西方的景象。颔联“莺逐春风林外啭,雁归寒渚雪中迷”则通过鸟儿在春风中的鸣叫和雁群在雪地中的迷失,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变幻。颈联“雨晴石上泉声细,日落岩前树影低”进一步通过对雨后泉水细响和夕阳下树影斜垂的描绘,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动态美。尾联“老圃不须长抱瓮,只今新水已成畦”则是对农耕生活的一种乐观和积极态度的体现,指出虽然不再需要像古代那样用大桶装水,但现代已有新的水源可供使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农耕生活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精细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吴俨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深入自然,反映现实的生活态度是吴俨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