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曾书大将功,百年威望重西戎。
战酣塞上云连地,敌退辕前草偃风。
禦侮自来三策在,杀身曾有几人同。
至今血染山头石,雨洗年深色更红。
挽伏羌伯
竹帛曾书大将功,百年威望重西戎。
战酣塞上云连地,敌退辕前草偃风。
禦侮自来三策在,杀身曾有几人同。
至今血染山头石,雨洗年深色更红。
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以“挽伏羌伯”作为标题,通过回顾和赞美历史上的将领,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首联:“竹帛曾书大将功”,意为过去的战争中,这些将领的功绩都被记录在竹简和丝帛之上。这里的“竹帛”是指古代书写历史和军事功绩的主要载体,而“书”则意味着记载、记载或描述。这句诗意味着这些将领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记忆。
颔联:“百年威望重西戎”,意思是这些将领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他们的威望深深地影响了西域地区。这里的“百年”指的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而“威望”则表示这些将领在人们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这句诗强调了这些将领的影响力之广、之深。
颈联:“战酣塞上云连地,敌退辕前草偃风。”这两句是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诗人通过描绘战场上的云朵与大地相连、敌人败退时草木随风倒下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战场的激烈程度和将领们的英勇无畏。
尾联:“禦侮自来三策在,杀身常有几人同。”这句诗表明历史上的将领们为了抵御外侮,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方法,而这些策略和方法并非轻易就能成功。同时,诗人也指出,尽管这些将领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尾句:“至今血染山头石,雨洗年深色更红。”这最后一句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和升华。它意味着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那些为国家付出生命代价的英雄们的精神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同时,这也是一种对英雄们的缅怀和致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将领的赞颂,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描绘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战场的激烈场面和将领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的“御侮”、“杀身”等词汇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信念和追求。整首诗充满了激昂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