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上元多,又送春声到踏歌。
灯照九衢通禁苑,月明双阙近银河。
虹桥影里龙旗动,琪树阴中凤辇过。
欢乐不忘民疾苦,皇华远近布阳和。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当时作者任左拾遗。

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并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首句“一年好景上元多”,是说这一年元宵节的景象特别美好,上元即元宵。“好景”是说节日的欢乐景象,这里指的是节日的热闹场面;也暗示了诗人对此感到欣慰。“又送春声到踏歌”,说明节日的欢乐气氛已经达到了顶点,而人们的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踏歌”是一种民间舞蹈,歌词内容多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关,因此,这一乐舞活动,不仅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也是人们在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方式。

第二句“灯照九衢通禁苑”,写的是元宵之夜,京城大街小巷到处都挂起彩灯,把整个京城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连皇宫内的禁苑也映入人们的眼帘。这句写景极富动态美,形象地表现了上元佳节灯火辉煌之盛景。

第三句“月明双阙近银河”,写的是京城的宫殿被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仿佛靠近了银河一样。这里的“月明”是实景,而“银河”则是指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京城夜景的美丽。

第四句“虹桥影里龙旗动”,写的是京城中的一座大桥(虹桥)在夜晚的影子里,好像有一只龙在飞舞。这句写景富有想象力,将桥的影子比作龙,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第五句“琪树阴中凤辇过”,写的是在一棵琪树上,皇帝的车子经过。这句写景既真实又富有诗意,通过写皇帝的车辆在琪树上经过的情景,展现了皇家的气派。

第六句“欢乐不忘民疾苦”,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节日的欢乐景象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这句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皇华远近布阳和”,写的是皇帝为了传播春天的信息,让百姓们都能享受到春天的快乐,而亲自来到各地巡视,并广泛地分发春天的消息。这句表达了皇帝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上元佳节的盛况及皇帝的巡视活动,赞美了皇帝的统治业绩和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同时,诗人还借此机会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操,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