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千家瘴,霜风十月天。
群臣不从驾,八骏自巡边。
日落孤城远,云低朔漠连。
翠华何日返,黔首得安眠。
北望
北望:向北远望。北望,即《北征》。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被贬为左拾遗时写的,作于公元75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当时吐蕃军攻扰陇右、安西、北庭等州,朝廷命郭子仪出师抵御。杜甫写此诗以自况,并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担忧。
【注释】
烟火千家瘴:指南方潮湿湿热之地,瘴气弥漫。
霜风十月天:指秋季,霜冷的风,指天气寒冷。
群臣不从驾:指群臣不听从皇帝的旨意,不肯出征。
八骏自巡边:指唐肃宗赐给郭子仪的“玉臂鹰”和“金仆姑”两种名马,让他自选骑乘。
日落孤城远:指日落时看到边城显得格外遥远。
云低朔漠连:指天边的云彩与北方的原野相接,形成连绵不断的景色。朔漠,指北方的原野。
翠华:指天子的旌旗。翠羽装饰华盖,称为翠华。
黔首:古时对百姓的称谓。黔,黑色。首,头。
何日返:何时能回去?
黔首:指百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被贬为左拾遗时写的,作于公元75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当时吐蕃军攻扰陇右、安西、北庭等州,朝廷命郭子仪出师抵御。杜甫写此诗以自况,并表达了他对国事的担忧。全诗四联,首联写景,二、三、四联抒情,中间两联是说郭子仪自选战马、准备出征,朝廷却不许,君臣不合,他只好作罢。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雄浑,感情沉郁悲壮,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
烟雾缭绕千家村,霜风呼啸入十月;
群臣不愿听天子的命令,只有那八匹骏马自去巡视边疆。
夕阳下只见远方孤城,天空中白云低垂与北方相连;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老百姓才能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