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芙谓「元九《长庆集》诗,如土饭尘羹,食者不知有味。惟《悼亡》三诗,字字泪痕,不堕浮艳之习。」余日:「未必不似宋考功于刘希夷事耳。不然,微之轻薄小人,安能为此刻骨语?」
余读《述异记》云「龙眠于渊,颔下之珠,为虞人所得,龙觉而死」,不胜叹息。秋芙从旁语曰:「此龙之罪也。颔下有珠,则宜知宝。既不能宝而为人得,则唏嘘云雨,与虞人相持江湖之间,珠可还也。而以身殉之,龙则逝矣,而使珠落人手,永无还日,龙岂爱珠者哉?」余默然良久,曰:「不意秋芙亦能作议论,大奇。」
葛林园为招贤寺遗址,有水榭数楹,俯瞰竹石。榭下有池,矩□横架其上。池偏凌霄花一本,藤蔓蜿蜒,相传为唐宋时物,诗僧半颠及其师破林,驻锡于此数十年矣。己酉初夏,积潦成灾,余所居草堂,巳为泽国。半颠以书相招,遂与秋芙往借居焉。是时,城市可以行舟,所交宾朋,无歹中隔。日与半颠谈禅,间以觞咏,悠悠忽忽,不知人间有岁月矣。闻岳坟卖馂馅馒首,日使赤脚婢数钱买之。瞰食既饱,分饲池鱼。秋芙起拊栏楯,误堕翠簪,水花数圈,杳不能迹,惟簪上所插素馨,漂浮波上而已。池偏为梁氏墓庐,庐西有门,久鞠茂草。庐居梁氏族子数人,出入每由寺中。梁有劣弟,贫乏不材。余居月惊,阅墙之声,未歇于耳。一日,余行池上,闻剥啄声。寺僧方散午斋,余为启扉。有毡笠布衣者,问梁某在否,余为指示。其人入粱氏庐,余亦闭门。半颠知之,因见梁,问来者云何,梁曰:「无之。」相与遍索室中,不得。惟东偏小楼,扃闭甚固,破窗而入,其弟已缢死床上矣,乃知叩门者缢死鬼耳!自后鬼语啾啾,夜必达旦,梁以心恇迁去。余与秋芙虽恃《楞严》卫护之力,而阴霾逼人,究难长处。时水潦已退,旋亦移归草堂,嗣闻半颠飞锡南屏。余不过此寺又数年矣,未知近日楼中,尚复有人居住否?
《秋灯琐忆》读后感
在阅读林语堂的散文《秋灯琐忆》之后,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龙与珠的故事讲述得既生动又富有哲理。这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再现,更是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索。
文章开篇即描绘了龙因孤独而吐出珍珠的情境,这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时候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许会暂时放弃与他人的联系,最终却因为孤立无援,无法保护自己珍视之物。这种由“珠”到“龙”,再到“珠”的命运转折,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也时常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像故事中的龙一样,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秋芙的话语,“此龙之罪也。颔下有珠,则宜知宝。既不能宝而为人得,则唏嘘云雨,与虞人相持江湖之间,珠可还也;而以身殉之,龙则逝矣,而使珠落人手,永无还日”,让我深受触动。这句话揭示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即使面对诱惑和困境,我们也应该坚守内心的价值和信念。
文章通过对梁氏兄弟悲剧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欲望面前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秋芙的话:“梁氏有劣弟,贫乏不材。”让我深思,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被贫困和缺陷所定义,但现实中的偏见和误解却往往使人陷入绝望。
文章还通过描述水榭亭台的宁静美景,以及梁氏兄弟悲剧性的结局,引发了我对生活无常与生命意义的深深感慨。人生如同过眼烟云,我们应当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的每一刻,不让遗憾成为永远的遗憾。
蒋坦与秋芙的生活琐事,以及他们与自然、文化的互动,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的追求。《秋灯琐忆》,不仅仅是一篇记录往事的文章,更是一部蕴含着智慧与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