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窗外如何月有声。寒无寐,风雪正三更。
【注释】
听:指听风声。
窗外如何月有声:窗外的风声,像月亮的声音。如何,疑问词。
寒无寐,风雪正三更:天气寒冷,没有睡意,正是深夜三更时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听风声的诗。“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每句七字。此诗首句写诗人听到风声,次句写诗人因听风声而失眠,末句写天寒地冻,深夜三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静穆。
听。窗外如何月有声。寒无寐,风雪正三更。
【注释】
听:指听风声。
窗外如何月有声:窗外的风声,像月亮的声音。如何,疑问词。
寒无寐,风雪正三更:天气寒冷,没有睡意,正是深夜三更时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听风声的诗。“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每句七字。此诗首句写诗人听到风声,次句写诗人因听风声而失眠,末句写天寒地冻,深夜三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静穆。
【注释】 鱼信断,鱼传书断了。雁行疏,大雁南飞,一行排开。腊梅香里岁将徂,腊梅飘香,一年将近尾声。停针自起推窗望,停下针线起身推开窗户看。寒照亭亭恰午馀,寒风如刀,正午时分,亭亭玉立。 赏析: “鱼信断,雁行疏”,这是写景,也是抒发感情。从“断”和“疏”两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满怀惆怅的。他思念的人在远方,而自己又不能前去看望,只能借物抒怀。“鱼信”“雁行”,都是指书信
【注释】 听:指听风声。 窗外如何月有声:窗外的风声,像月亮的声音。如何,疑问词。 寒无寐,风雪正三更:天气寒冷,没有睡意,正是深夜三更时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听风声的诗。“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每句七字。此诗首句写诗人听到风声,次句写诗人因听风声而失眠,末句写天寒地冻,深夜三更。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幽深静穆
丁淑媛是清朝的诗人。 丁淑媛,字瑶真,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卒于道光年间(1821年)。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担任过知县等官职,并因其作品而受到后人的赞誉和研究。她的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作品风格独特,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从生平背景来看,丁淑媛出生于江南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为知县,母亲为绍仪妹,同邑周建标室
【诗句释义】 1.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 描述山势陡峭,如骏马疾驰而过,尚未到达山脚下。 2.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形容山高耸入云,好像与天空相接,距离极高。 3.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 比喻山势如同大海翻滚,波涛汹涌。 4.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 形容山势的动态非常激烈,好像有无数匹马在激战,场面壮观。 5.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 形容山峰之峻拔直入云端
【注释】 十六字令:一种短小的诗体。 花下影:指落花的影子。 人上玉墀:指人站在玉石台阶上。 谁推倒:是谁将我推翻? 横着半毡儿:指身体侧卧,像半片毛毡那样平躺着。 【赏析】 “花下影”,点明季节是春天;“人上玉墀”,点明地点是宫廷,是皇帝的寝宫。从这二句诗中,可以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春光明媚的一天,诗人来到宫中,踏着鲜花铺成的地毯,走到玉砌台阶前,抬头仰望,只见那如云似雾、千姿百态的落花
【解析】 此词为作者客居异乡时所做,表现了作者思乡之情。上片“见尔如何不忆家”一句是说看到你(花儿)怎么能不想念家乡;下片写花虽美丽,却不如脸边之霞。“花”“霞”互文对举,以花喻人,以霞衬花,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答案】 译文: 见到你这花,怎能不想家呢?花虽美,怎比得脸边那朝霞! 注释: 尔:指“花”。 赏析: 语言朴实,意蕴丰富,是一首思乡之作。全词以“见尔如何不忆家”开头
【诗句释义】 繁:这里指繁体字,即简化字之前的文字。 一树丁香花压阑:丁香花盛开在树枝上,花瓣像小灯笼一样挂在那里。丁香花的颜色是淡紫色的,花香浓郁,让人沉醉。“压阑”意味着丁香花盛开在树枝上,遮挡了栏杆。 心怜惜,不向鬓边看:我非常喜爱这丁香花,但我不想把目光放在自己的鬓角(即发梢)处,因为这会显得有些老气。鬓角是头发最靠近额头的部分,通常被视为成熟的象征。 【译文】 一树丁香花压在栏杆上。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伤别之作。上片以“愁”字领起,点明题旨,下片写花事阑珊,人却独上层楼的孤独感,并由此生发出“春风不肯为人留”的感慨。全词以景语抒怀意,寓情于景之中,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春暮”是本篇的诗眼。“愁”字统领全篇。词一开始便用一“愁”字领起,点明题旨。“春暮”二字不仅点出了季节,而且暗含了时间——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过片承上而来,“别后花时独上楼”
诗句释义与赏析 首句:“秋水影,溶溶夜月中。” - 关键词:秋水、影子、夜月。 - 含义:描述了夜晚月光下,秋水的影子如同溶化的丝绸一般,流动而美丽。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通过“秋水”与“溶溶”两个关键词,传达了一种清冷、纯净的氛围。同时,“影子”一词的使用,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幽静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夜晚之中。 次句:“明如练,裁剪有西风。” - 关键词
诗句释义: 1. 青。:这里可能是指青花瓷,一种以青色为主色调的瓷器。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花纹和色彩,给人一种宁静、素雅的感觉。在古代,青花瓷常被用作宫廷用品或礼品,象征着富贵和高雅。 2. 花落花开半壁灯。:这句话描述了花开花落的情景。这里的“半壁灯”可以理解为一盏挂在墙上的灯,可能是某种装饰品。而“花落花开”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3. 江湖梦,和雨不分明。
诗句“姝,罗袖难胜怯自扶”的译文是:美女,她的罗袖难以承受我轻轻扶住。 关键词解释: - 十六字令:这是由李慈铭创作的一组四首诗歌,每首都以“十六字令”为题,每个词都是五个字,每两句组成一句,共八句成一首。 - 姝:这里的“姝”指的是女子的美或美丽。 - 罗袖:这里代指女性的衣袖或衣服,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柔美和柔弱。 - 怯:此处形容女子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害怕或不自在。 - 自扶
注释: 1. 娇,斜倚妆台亸翠翘。娇,形容女子娇嫩美丽。斜倚妆台,形容她靠在梳妆台旁。亸翠翘,形容女子的头发柔顺而美丽,下垂至地。 2. 簪花笑,红袖若为招。簪花,指的是女子佩戴着鲜花。簪花笑,形容女子因佩戴鲜花而面带笑容。红袖若为招,形容女子的手臂如招手般婉转动人,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柔美和风情。首句“娇
翩,豆蒄梢头碧玉年。 妆才竟,小扇立花前。 注释:翩翩飞舞的身姿,如同碧玉般清新脱俗。刚刚完成妆容,小扇轻轻站立在盛开的花丛之前。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女子轻盈飘逸、美丽动人的形象。诗中通过“翩翩飞舞”的身姿和“碧玉般清新脱俗”来形容其气质,让人联想到春天的花朵随风摇曳,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刚刚完成妆容”则描绘了其精心打扮、等待出场的情景,展现了其对美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芜湖晚望》。 首联:“江燕撩人至,双飞似旧知。” 注释:江边的燕子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它们的双飞像是和作者有着老相识的关系。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江燕的双飞,表现出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江燕”可能指的是故乡的燕子,而“双飞”则暗示了故乡的春天已经过去,燕子也飞回故居。 颔联:“如何春去日,不是客归时。” 注释:春天已去,太阳也落下山了,但这不是我回家的时候
叶盘新摹丁敬身隐君像属题 砚林钱塘江上人,祖述龙泓丁隐君。 负米踏曲供其亲,余力读书常龂龂。 下数汉唐上周秦,鼎彝碑碣通《说文》。 篆刻绝艺无等伦,与诸鸿博张一军。 释义: 叶盘新摹丁敬身隐君像属题:叶盘是作者的名字,这里指的是他新摹的丁敬身的画像。 砚林钱塘江上人,祖述龙泓丁隐君:砚林指作者居住的地方,钱塘江是作者的家乡。丁敬身是作者的老师,祖述龙泓是他的师承之地。 负米踏曲供其亲
筠轩丈以雁山茶饷客 筠轩丈:对朋友的敬称。指朋友的居室,这里借指朋友。 饷客:馈赠客人。饷,赠送食物或礼物以示招待之意。 春茶采采归来兮,延年益寿同丹荑; 春茶:春天采摘的茶叶。 采采:《诗经·小雅·采薇》中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句,《毛诗序》:“采采者,思贤也。” 归来兮:归来啊!语气词,表示呼唤或感叹。 延年益寿:增加寿命,延长生命。 同丹荑:与香草一样芬芳美好。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品德。
【注释】 鱼信断,鱼传书断了。雁行疏,大雁南飞,一行排开。腊梅香里岁将徂,腊梅飘香,一年将近尾声。停针自起推窗望,停下针线起身推开窗户看。寒照亭亭恰午馀,寒风如刀,正午时分,亭亭玉立。 赏析: “鱼信断,雁行疏”,这是写景,也是抒发感情。从“断”和“疏”两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满怀惆怅的。他思念的人在远方,而自己又不能前去看望,只能借物抒怀。“鱼信”“雁行”,都是指书信
庚子中秋 夜静空庭雁唳群,商声偏送枕边闻。 无家正值沧桑变,有泪难禁骨肉分。 极目乡云侬陟屺,惊心烽火婿从军。 那堪又到中秋节,寂寞兰闺万绪纷。 注释: 1. 庚子: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也称为中元节,是道教和佛教的鬼节之一。 2. 空庭:空旷的庭院。 3. 雁唳:指大雁在夜空中发出的声音。 4. 商声:古代音乐中的五声音阶之一,此处指夜晚的蟋蟀叫声。 5. 枕边闻:指在床上听到的声音。 6.
【释义】 木叶萧萧地飘落,闲寂的台阶上秋色催人。 衣服是否和寒气一样冷呢?还是自己亲手裁制?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初秋景象和诗人自己动手制作衣物的小诗。首句是写秋景。秋天来了,树叶由绿逐渐变成黄色、赤色,然后变成红色,最后落在地上铺成一层地毯,而那落叶又飘飘扬扬地在空中飞舞。这两句是说,树叶已经纷纷落下,秋意逼人,让人感到寒冷。第二句是说,在这样一个季节,人们常常要穿上新衣。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