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风扇正始,大雅竟沦委。
芦苇未渡江,清虚崇佛氏。
空宗论篇翰,浮词托名理。
祖尚自王何,孙许蹈其轨。
风骚体一变,清谈何绮靡。
群贤四十二,兰亭宴曲水。
赋诗永言怀,恣意尚诘诡。
慷慨王右军,中流挽骇驶。
临深抒寄托,无人会厥旨。
诎彼齐彭殇,诞其一生死。
千载感斯文,高尚谁比拟。
惜为书法掩,昭然误遗此。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格式要求:诗句与译文一一对应,并且每句都有相应的关键词注释。最后是一首诗歌的赏析。

1. 诗句与译文



































































序号 诗句 译文 注释
1 元风扇正始,大雅竟沦委。 元魏的风开始时序,大雅(古代诗歌)最终沦为了废墟。 元代初期,文学创作开始繁荣,但到了元末时期,由于政治原因,文学创作走向衰落。
2 芦苇未渡江,清虚崇佛氏。 芦苇还未渡过长江,清虚崇尚佛教。 这里可能是指佛教在元代初期的流行与推崇。
3 空宗论篇翰,浮词托名理。 空宗论述文章辞藻,浮华之言掩盖道理。 这里的“空宗”可能是指佛教的一种流派或观点,主张文字、言辞的虚幻性。
4 祖尚自王何,孙许蹈其轨。 祖辈崇尚王羲之,后代子孙沿袭他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被尊为书法大家,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有所传承。
5 风骚体一变,清谈何绮靡。 诗歌风格一改,清谈华丽而不实在。 这里的“清谈”可能是指一种追求文采和修辞的艺术风格。
6 群贤四十二,兰亭宴曲水。 文人四十二人聚集在兰亭饮酒,地点在曲水边。 兰亭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胜地,文人雅聚于此饮酒作诗。
7 赋诗永言怀,恣意尚诘诡。 赋诗表达永恒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里可能是指文人在兰亭聚会时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8 慷慨王右军,中流挽骇驶。 王右军(王羲之)慷慨激昂,在激流中拉船。 王羲之被尊为书法大家,他的性格和行为也被后人传颂。
9 临深抒寄托,无人会厥旨。 面对深水,抒发寄托之情,但无人理解其深意。 这里的“临深”可能是指面对困境或难题时的感慨,而“厥旨”则是指其深意或主旨。
10 诎彼齐彭殇,诞其一生死。 屈服于齐桓公与管仲之争,承认生与死都是自然的法则。 这里的“诎彼”可能是指屈服于某种权威或力量,而“诞其一生死”则是指承认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
11 千载感斯文,高尚谁比拟。 千年后的人们感慨这种文化的高妙,谁能与之比拟? 这里的“高尚”可能是指文化的高度和价值,而“谁比拟”则是指在千年后的人们对这种文化的赞美和尊敬。

2. 注释与赏析

  • 第1章:

  • 元代初期文学开始繁荣,但由于政治原因,到元末时期走向衰落。

  • “元风扇正始”意味着元代初期文学的兴起,“大雅竟沦委”则表示这一时期的大雅(指高雅的文学)最终走向衰败。

  • 第2章:

  • 元代初期佛教盛行,人们崇尚佛教思想。

  • “芦苇未渡江”可能暗示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或者象征佛教的初兴阶段。

  • “清虚崇佛氏”则强调佛教思想的盛行。

  • 第3章:

  • 空宗对文学艺术的看法,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形式和言辞的美丽。

  • “浮词托名理”则批评了这种过分追求形式和言辞华丽的倾向。

  • 第4-6章:

  • 描述文人雅聚兰亭的情景,强调他们尊重并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 “风骚体一变”,指出当时的诗歌风格已经不同于传统,更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

  • 第7-8章:

  • 描述了文人在兰亭聚会时的自由发挥,以及他们对于情感的真挚表达。

  • “风骚体一变”再次强调了这种变化,即从传统的诗歌风格向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方向发展。

  • 第9章:

  • 王羲之在激流中拉船的形象,象征着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 “临深抒寄托”,表达了他面对困难时的豁达和从容。

  • 第10章:

  •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即生与死的自然规律,这是对生死哲学的一种深刻理解。

  • “屈彼齐彭殇”可能是指他屈服于某些权威或观念,而“诞其一生死”则表示他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 第11章:

  • 千年后的人们感叹这种文化的高妙,难以超越。

  • “千载感斯文”强调这种文化的深远影响,“高尚谁比拟”则表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法被其他文化所比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