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箖箊有敝庐,空存老树与清渠。
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
草色又新秋去后,菊花争放雁来初。
菘畦舍北余多少,取次呼童一荷锄。

在南园的静谧中,岁月悄然流转。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日南园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和自然的美丽。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南园何处箖箊有敝庐,空存老树与清渠。
    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
    草色又新秋去后,菊花争放雁来初。
    菘畦舍北余多少,取次呼童一荷锄。

  2. 诗意解读

  • 南园何处: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开篇,表达对南园的深切怀念。“南园”指的是李贺的家乡福昌(今河南宜阳),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里的园林不仅是他读书的地方,也是他情感寄托的所在。
  • 箖箊有敝庐:这句表达了对旧居的怀念之情,“箖箊”是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音乐与文化的传承,而“敝庐”则是指破旧的小屋,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 空存老树与清渠:描述了南园中那些年久失修的老树和清澈的小渠,这些景物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诗人的记忆。
  • 乱泉声里谁通屐:诗人在这里想象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寻找着历史的足迹。“谁通屐”意味着他在寻找着过去的足迹,试图从中找到历史的痕迹。
  • 黄叶林间自著书:这里的“黄叶”不仅指秋天的落叶,也暗含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自著书”则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仍坚持自我表达的决心。
  • 菘畦舍北余多少:诗人提到了蔬菜田,这反映了他对农业生活的熟悉程度和他对于简朴生活的珍视。“余多少”表明这片农田在他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取次呼童一荷锄:最后一句,诗人用轻松的语气结束全诗,虽然面对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在田间劳作,与家人共享生活的乐趣。
  1. 艺术手法
  • 设问与反诘:整首诗充满了设问和反诘,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力度,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动人。例如,“男儿何不带吴钩”,通过反诘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愿望和豪迈气概。
  • 象征与比喻:诗中的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乱泉声里”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变化,“自著书”则暗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奋斗。
  • 对比与对照:通过将美好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现实处境进行对比,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例如,“黄叶林间”与“乱泉声里”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1. 关键词解释
  • 箖箊: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来比喻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敝庐:破旧的屋子,这里代指诗人的家或住所。
  • 乱泉水声:形容自然环境中的水声,常用来营造一种宁静而又动荡的氛围。
  • 黄叶林间:描述了秋季的景象,黄叶代表着秋天的凋零,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怀。
  • 菘畦舍北:指的是蔬菜田,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喜爱。
  • 取次呼童一荷锄: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与朴实,即使面对困境,他也愿意与家人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1. 赏析与评价
  • 《南园》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通过对南园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中的自然景物既是背景又是主题,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复杂的心境。
  •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一系列设问和反诘,构建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诗人的情感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波动,展现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 李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情感,为这首作品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南园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南园》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通过对南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感慨。诗中的自然景物既是背景又是主题,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复杂的心境。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一系列设问和反诘,构建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诗人的情感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波动,展现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