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几人在,逡巡诉马前。
各言轻战伐,不自识园田。
转徙来千里,儿孙半九泉。
皇恩非不渥,大赍已三年。
【注释】
耆老:年老的人。几人在:几个人在场。逡巡:犹徘徊,犹豫不前貌。战伐:战争、讨伐。不自识园田:不知自己种过菜园、田地。转徙来千里:辗转迁移了千里。儿孙:子孙,后代。九泉:指地下阴间。皇恩:皇帝的恩惠。渥:深厚。大赍:厚赏,赏赐丰厚。已:已经。三年:三年时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隐后所作,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朝廷赐予之荣宠的感激之情。
“初抵延长其二”四句,首写诗人到任延州的情景。延州,即今陕西延安市,当时为西北边境重镇,诗人初到此地,心情自然十分复杂。“耆老几人在”,诗人见到当地老人,不禁感慨万分。耆老,指年老有德之人,这里指那些久历风霜、饱尝艰辛的老人。他们年纪虽高,但依然健在,这使诗人感到十分欣慰。然而,他们中许多人都曾参加过战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与艰辛。因此,诗人在询问他们在马前是否还提起过去的事情时,便感到有些不安。这里的“逡巡”,既表现了诗人的谨慎小心,又反映了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各言轻战伐,不自识园田”,诗人接着询问这些老人是否还记得过去的生活。他们虽然经历过战争,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田间劳作,很少有时间去过问政治。因此,诗人对他们是否能认出自己的园田感到非常惊讶。这里的“不自识”,既表现了他们对过去的陌生感,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地位的困惑和无奈。
“转徙来千里”三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想到自己从京城一路走来,已经辗转跋涉了千里之遥,而家中的老人们却仍然健在,而自己的子孙们却已经不在人世。这种反差使得诗人感到十分悲痛。这里的“皇恩非不渥”,既是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明白,正是因为有了朝廷的厚爱,他才有机会来到延州,为百姓造福。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在奔波劳碌之中度过,没有为家乡和人民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因此,他在感叹之余,也深感愧疚和自责。
“儿孙”二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情。他认为,自己的子孙们已经长成了壮年,但他们却已经离世,这让他对家乡的人们感到十分惋惜。这里的“儿孙半九泉”,既指他的子孙们已经离世,也可能是指他的子孙们大多生活在九泉之下,无法再享受天伦之乐。这种遗憾让诗人倍感痛苦。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要尽快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皇恩”二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他深知,能够来到延州任职,完全是朝廷对他的恩赐和信任。这种恩情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和感激。然而,他也清楚,自己只是朝廷的一员官员,并不能为朝廷做出太多实质性的贡献。因此,他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愧疚和自责。
“转徙来千里”三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思考。他知道自己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未来的日子将更加孤独和艰难。然而,他也清楚,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从未有过退缩和畏惧之心。因此,他将坚定地走下去,为家乡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译文】
我刚刚抵达延州,几位耆老还在我身边,他们迟疑着在马前诉说着过去的战斗经历;他们都说自己不记得自己种过菜园和田地。我在延州辗转迁徙已经三年,家中的老人们都已经去世,我的子孙们也大多不在人世;朝廷的恩泽并不薄厚,但我已在延州服务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