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校神兵罢朔方,双鞬不复挂渔阳。
三秋白草缘关断,万里黄河入塞长。
铁柱分标滇外戍,金书异姓汉中王。
从军久负匡时略,愁见开边到夜郎。

朔方

天校神兵罢朔方,双鞬不复挂渔阳。

三秋白草缘关断,万里黄河入塞长。

铁柱分标滇外戍,金书异姓汉中王。

从军久负匡时略,愁见开边到夜郎。

译文:
在朔方之战后,天校的神兵不再参与战争,不再挂上渔阳的战旗。
秋天的白草因关隘的阻隔而变得荒凉,万里的黄河进入了边塞。
分界石柱上的标记标志着滇地之外的战斗,金色的文书代表着异姓的汉中王。
长期从军让我失去了匡扶天下的理想和抱负,看到边疆扩展到夜郎让我深感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朔方之战后的生活和感慨。诗中描绘了朔方战场的壮丽景象和战后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诗的前两句“天校神兵罢朔方,双鞬不复挂渔阳”描述了朔方之战后,神兵不再参与战争,渔阳的战旗也不再飘扬的情景。这里的“天校”可能是指天意或命运,暗示着战争的结果是由天定的。而“双鞬”则指的是战士的武器,象征着战争的力量和勇气。

诗的第三句“三秋白草缘关断,万里黄河入塞长”描绘了战后的景象。三秋的白草因关隘的阻隔而变得荒凉,万里的黄河进入了边塞。这里的“缘关断”指的是边境的关闭或者隔绝,而“入塞长”则意味着黄河的流向变得更加漫长和曲折。

诗的后两句“铁柱分标滇外戍,金书异姓汉中王”则提到了边疆的防御措施。分界石柱上的标记标志着滇地之外的战斗,金色的文书代表着异姓的汉中王。这里的“分标”可能是指设置标志或者警戒线,而“滇外戍”则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守卫和防御。

诗的最后一句“从军久负匡时略,愁见开边到夜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忧虑。他因为从军多年而失去了匡扶天下的理想和抱负,看到边疆扩展到夜郎让他深感忧愁。这里的“开边”可能是指开拓边疆或者扩张领土的行为,而“到夜郎”则意味着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后的场景和表达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