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凿不受枘,樛枝岂为辐。况有终南行,白华蔓空谷。
曾参著儿冠,虞氏就养屋。渴借桑门瓜,甘怀洞庭橘。
昔有棒檄生,色喜逮亲育。今我亦何为,但指风与木。
蓬池畜嘉鱼,得为亲釜熟。迎养曷不可,遽尔返邦族。
白衣虽改绣,披之当莱服。碧山张学士,当此悔解幞。
天凉卖浆稀,官邸日不足。临朝思贻鞭,无马堪竞逐。
但咏《南陔》诗,双泪下簌簌。

【注】《南陔》:乐府诗名。

送李检讨归山

圜凿不受枘,樛枝岂为辐。况有终南行,白华蔓空谷。

曾参着儿冠,虞氏就养屋。渴借桑门瓜,甘怀洞庭橘。

昔有棒檄生,色喜逮亲育。今我亦何为,但指风与木。

蓬池畜嘉鱼,得为亲釜熟。迎养曷不可,遽尔返邦族。

白衣虽改绣,披之当莱服。碧山张学士,当此悔解幞。

天凉卖浆稀,官邸日不足。临朝思贻鞭,无马堪竞逐。

但咏《南陔》诗,双泪下簌簌。

这首诗写于唐代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诗人在长安与朋友话别时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圜凿不受枘,樛枝岂为辐”,意思是说圆形的井凿孔,方形的器口却无法相配,而树根盘结的枝条也决不是为了支撑车辐。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的一种比喻,意指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荆棘。这一联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无奈和困惑。

颔联“曾参著儿冠,虞氏就养屋”的意思是说曾参为儿子戴上帽子,虞舜在屋子里养育他的子女。《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用曾参、虞舜的典故,是诗人对父母养育子女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责任的深刻认识。

颈联“渴借桑门瓜,甘怀洞庭橘”的意思是说渴了就借桑门的瓜吃,甘愿怀念洞庭橘的美味。《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这里用桑门、洞庭橘的典故,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昔有棒檄生,色喜逮亲育;今我亦何为,但指风与木”的意思是说过去有人因为被皇帝征召而高兴,现在我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只是指着风和树木罢了。《史记·滑稽列传》:“天子方食,胷有所属,曰:‘顾念无禄,不得收恤。’于是即饭臣朔,朔略不避席,因取敳豆进之,曰:‘朔客!’朔因嘻笑而言曰:‘乃者大人东封太祝,西启泾阳,勤劳汉主,至于刀尺之遗,以长陛下之体。陛下寿宫未完,游幸过久,若顿革膳,减服御,大臣苦之,故朔造酒请。”这里的“棒檄生”、“风与木”都是用来讽刺当时的政治环境。

尾联“天凉卖浆稀,官邸日不足;临朝思贻鞭,无马堪竞逐”的意思是说天气凉快了,卖豆浆的人少了,官府的房子不够用了;到了朝廷上要给皇帝赶制马鞍子,没有马可以争先。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困境和无奈。

尾联“但咏《南陔》诗,双泪下簌簌”的意思是说只是在吟诵《南陔》这首诗的时候,泪水就簌簌地落下。这里的“《南陔》”可能是作者自创的诗篇,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