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洛下耆,景山西畔老秋时。
圯桥不待期黄石,深谷曾闻赋紫芝。
高岸冯夷川几陟,得仁何怨饿何辞。
鸣弦鼓箧真如梦,六六门生八回师。

《谒商云亭师》的原文如下:

一瓣心香洛下耆,景山西畔老秋时。

圯桥不待期黄石,深谷曾闻赋紫芝。

高岸冯夷川几陟,得仁何怨饿何辞。

鸣弦鼓箧真如梦,六六门生八回师。

“一瓣心香洛下耆”中的“一瓣心香”,指的是诗人对商云亭师的敬仰和崇拜。这种敬仰之情如同一缕香火,深深地烙印在诗人心中。而“洛下耆”,则是指诗人所处的洛阳,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老者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诗人用“洛下耆”来表达他对商云亭师的崇敬之情,也暗示了商云亭师在洛阳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景山西畔老秋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西畔的景致,秋天的气息,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里的“老秋时”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商云亭师的智慧和胸怀。

“圯桥不待期黄石”,其中“圯桥”是一个典故,源自于刘邦和张良的故事。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刘邦和张良在圯上相遇。当时,刘邦曾以赤绳系足,希望借此改变命运,但后来却因项羽的背叛而失败。张良见状,将赤绳解下还给刘邦,并告诉他:“运也!吾遇我主矣。” 后来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这个故事象征着机遇和缘分,而商云亭师则是刘邦和张良的化身,他能够预见未来的机会,为后人指点迷津。在这里,“黄石”指的是黄石公,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善于运用兵法。黄石公向刘邦传授了兵法,帮助刘邦统一六国,建立了汉朝。这里的“不待期”表达了商云亭师对机遇把握的能力,他能够提前预见到未来的机遇,并为后人提供指导。

“深谷曾闻赋紫芝”,其中“深谷”代表着深邃、神秘的地方,而“赋紫芝”则是一种珍贵的草药。紫芝是灵芝的一种,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延年益寿的功效。这里象征着商云亭师的智慧和才能,他在深谷中听到了关于灵芝的传说,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同时,这也表达了商云亭师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岸冯夷川几陟”,其中“高岸”指的是高山之上,冯夷是中国神话中的水神,他能够驾驭着船只在水上自由地航行。在这里,冯夷代表着商云亭师的超然和自由,他在高山之巅俯瞰世界,感受着自然的壮丽。同时,“川”指的是河流,而“几”表示接近或几乎的意思。这里的“几”表示商云亭师几乎要登上山巅,但他并没有真的攀登上去,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超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这表达了商云亭师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并不追求功利和物质,而是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得仁何怨饿何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得到了仁义之道,那么就不会抱怨贫穷饥饿;即使面临困苦,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这里的“得仁”指的是得到仁义之道,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饿何辞”表达了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态度,即使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感到怨恨和不满;“得仁”与“得道”意思相近,都表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这也反映了商云亭师对于贫富得失的看法,他并不看重物质财富,而是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

“鸣弦鼓箧真如梦”,这里的“鸣弦”指的是敲打乐器发出声音,“鼓箧”则是打开书箱取书的动作。这里的“真如梦”表达了一种虚幻的感觉,似乎一切都像是一场梦幻般的情景。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他感叹世事无常,如同一场梦幻一般。同时,这也反映了商云亭师对于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六六门生八回师”,这里的“六六门”指的是六十六岁的门徒,而“八回师”则表示经历了多次教学过程。这里的“门生”指的是学生或徒弟,而“师”则是指老师或师傅。这句话表达了商云亭师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执着。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后辈的成长和进步。同时,这也反映了商云亭师对于师生关系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商云亭师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卓越品质和崇高风范。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追求。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诗句翻译:

  1. 一瓣心香洛下耆 - One incense stick honors the seniors of Luoyang.
  2. 景山西畔老秋时 - The west side of the Jingshan Mountain is old and it’s autumn.
  3. 圯桥不待期黄石 - The Qi Bridge doesn’t wait for the period of yellow stone.
  4. 深谷曾闻赋紫芝 - I once heard about the purple fungus from deep valley.
  5. 高岸冯夷川几陟 - The high land, Fengyi has climbed nearly to the mountain.
  6. 得仁何怨饿何辞 - If you have got the righteousness, why should you complain of hunger?
  7. 鸣弦鼓箧真如梦 - The sound of stringed instrument, the book box is a dream.
  8. 六六门生八回师 - Sixty-six students, eight times of teaching by teacher.

注释及译文:

  1. “一瓣心香洛下耆”,意指诗人对洛阳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敬意。洛阳作为古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诗人通过使用“一瓣心香”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和崇高的敬意。这里的“耆”,指的是长者或前辈,诗人通过尊称他们为“耆”,进一步强调了对他们智慧和成就的尊重。诗人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视着这片孕育了他成长的土地,内心充满了对先人的感激与怀念。
  2. “景山西畔老秋时”,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色画卷。诗人站在风景如画的西畔,眺望着秋天的景致,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季节的更迭。这里的“老秋时”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描述,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诗人以秋天的成熟与收获为主题,寓意着人生的丰收与丰盈。同时,秋天的宁静也让诗人有机会沉淀思绪,反思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走向。
  3. “圯桥不待期黄石”,借用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典故来象征商云亭师的智慧与机敏。圯桥故事讲述了刘邦与张良相遇并受其启发的历史事件。商云亭师在这里象征着智者的化身,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指引和启示。这里的“黄石”则可能代表一个特定的地点或物品,它成为了智者交流思想与策略的平台。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商云亭师智慧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寄托了对知识传承和个人成长的向往。
  4. “深谷曾闻赋紫芝”,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听闻关于灵芝(紫芝)的故事。灵芝作为一种珍贵药材,自古以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描述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态度的决心。
  5. “高岸冯夷川几陟”,通过描绘高岸上的冯夷形象来象征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冯夷是水神的代表,常常出现在与水域相关的传说中。在这里,诗人通过冯夷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挑战未知、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这里的“几陟”意味着诗人几乎已经到达了山顶,表达了一种即将实现目标的激动心情。
  6. “得仁何怨饿何辞”,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心灵富足的境界。在物质极为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将食物视为生存的根本需求。然而,当一个人真正领悟到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时,他会放下对物质的执着,不再为饥寒所困扰。这里的“得仁”指的是获得了仁义之道,而“饿何辞”则是说即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超然和从容。
  7. “鸣弦鼓箧真如梦”,这句诗以音乐演奏的场景为背景,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形容一种看似真实却又虚无缥缈的感觉。它暗示了人生中许多美好事物可能都是暂时的、易逝的,就像梦中的景象一样难以捉摸。这里的“鸣弦”指的是琴瑟等乐器的声音,而“鼓箧”则是打开书箱的动作。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传递了对于人生短暂和美好瞬间易逝的感慨。
  8. “六六门生八回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