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铁枝盘佛阁,翠微晴色动林皋。
人家远抱桑干曲,山势斜奔碣石高。
槛外天风鸿上下,城边秋水树周遭。
凭陵霄汉人声寂,独有禅镫照客袍。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从内容、主题和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老柏铁枝盘佛阁”一句中,“老柏”是松柏的别称,“铁枝”指铁树;“盘佛阁”是指盘在高楼上。“翠微晴色动林皋”,意思是说在翠绿微茫的晴色之中,树林显得格外幽静。“人家远抱桑干曲”,“抱”有环抱的意思。桑干河发源于内蒙的准格尔旗西南黄河北侧,东流至河北省大同市境内时,因河道弯曲,故名。“山势斜奔碣石高”,碣石山是燕赵地区最古老的山脉之一,为太行山东段余脉,主峰海拔857米。“槛外天风鸿上下”,意思是说槛外有大风,像鸿雁一样上下翻飞。“城边秋水树周遭”,意思是说城边有一条条秋水,树木环绕其中。“凭陵霄汉声寂”,“凭陵”是登上的意思,霄汉是天空的意思,这里指登楼。“独有禅灯照客袍”一句中,“禅灯”指禅僧所用的灯笼,这里指僧人。“客袍”指客人的衣服。“照客袍”意思是说和尚照亮客人的衣服,即和尚照亮了客人的衣服,给客人以温暖。
【答案】
诗句释义:老松柏的枝叶缠绕在佛阁上,翠绿微茫的晴色使得树林显得十分幽静。远处的人家环绕着桑干河,山势斜向碣石山。槛外的狂风大作,仿佛鸿雁在高空飞翔。城外的秋水环绕着树木。我独自登上高楼,寂静无声,只有和尚照亮了我衣服的光芒。
译文:
老松柏的枝叶紧紧缠绕在高高的佛阁上,在翠绿微茫的晴光下,树林显得格外幽静。远处的人家环绕着桑干河,山势斜向碣石山。槛外的狂风大作,仿佛鸿雁在高空飞翔。城外的秋水环绕着树木。我独自登上高楼,寂静无声,只有和尚照亮了我衣服的光芒。
赏析:
这首诗写登临之所见所感。诗人登高望远,放眼四野,眼前景色使他产生无限感慨。首联两句,写诗人登高所见:高矗于众木之上的老松柏,以及它们苍劲的形态,都使那盘绕在佛阁上的老柏铁枝显得更加威武。这两句是写景,但景物描写与诗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铁枝”一词,用得极为贴切。松柏的枝干,坚硬如铁,经冬不凋,所以称“铁枝”。而松柏又常常生长在高山绝顶,所以又称为“老柏”。这样写,突出了松柏的苍劲挺拔、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把视线移向远方。桑干河流经燕、赵之地,河水蜿蜒曲折,所以用“桑干曲”来形容它;碣石山是燕赵地区最古老的山脉之一,主峰海拔857米,巍峨耸立,气势非凡。诗人将二者联系起来,既写出了桑干河的蜿蜒曲折,也写出了碣石山的险峻雄奇;而“抱”字则形象地写出了桑干河蜿蜒曲折的特征。颔联两句是具体写景。诗人由眼前的桑干河联想到了家乡的桑干河,于是便产生了思乡之情。“桑干”两字点明地点,交代了诗题中的“毗卢阁”所在之处。诗人笔下的桑干河,既有桑乾河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特殊特征:“抱”字表明桑干河的蜿蜒曲折;“斜奔”二字则表明桑干河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而“高”字则表明了碣石山的险峻雄奇。
颈联两句紧承上联而来,写诗人登高所见的近景。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俯瞰楼下的景物,只见秋水荡漾,林木丛生。这里的“槛”,指楼前的栏杆;“外”则表明这是站在楼前眺望。楼前有栏槛,栏槛外便是秋水荡漾、林木丛生的美景。秋水、林木都是诗人所熟悉的,因此他看到的秋水、林木自然也是熟悉而亲切的。然而,在这熟悉亲切的景物面前,诗人却感到了一种陌生之感,一种异乎寻常的寂寞之感。这是因为,诗人此时正在远离家乡亲人的异地之上,身居高楼,四面无人,只有秋风吹送着阵阵寒意。这种感受是很不容易的。《登高》一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尾联两句写诗人登高所见。诗人由楼前的景色想到了楼后的景色。楼后的景色又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秋水环抱着林木,林木围绕在楼台周围。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目光越过秋水、林木,看到遥远的天际。这时,他听到了楼外的风声,听到了秋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听到秋风吹过楼外的声音,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家乡。诗人想到这些,不禁感到一阵孤独凄凉之感。最后一句“独有禅灯照客袍”,更是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孤独凄凉。诗人登上高楼,本想寻找一丝慰藉和欢乐,可却只能见到自己的衣裳在禅灯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一情景,更增添了他的孤独和凄凉之感。
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的情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