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大荒西,晴沙散马蹄。
旗翻千帐静,木落万山低。
远塞看鸿雁,连营绝鼓鼙。
关河渺长望,衰草尚萋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斜日大荒西,晴沙散马蹄。”首联写景,描绘出一幅秋晚边关的苍茫景色。诗人从远望的角度落笔,以斜阳映照、荒漠辽阔来烘托荒凉的战场。这两句是全篇的总纲。“斜日”,即夕阳;黄昏,傍晚的意思。“大荒西”点出“西”字,写出了时间是傍晚。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一片大荒之地,在斜阳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凄凉,这是第一层景象。“晴沙散马蹄”一句,写行军途中的情景。“晴沙”点明天气晴朗,“散”说明马队行进得比较松散。“马蹄”二字,又暗示了战马嘶鸣。“马蹄”句中的“散”字,既写出了行军队伍的稀疏,又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晴沙”“大荒”“西”等词语,为后面的景物描写做了铺垫,也交代出了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

颔联写景:“旗翻千帐静,木落万山低。”“旌旗翻飞”指战旗在空中翻滚,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军容之盛,气势之盛,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千帐”是泛指众多帐篷。“木落万山低”意思是树叶飘零,群山起伏。一个“落”字,把秋天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句写景与上句互为衬托。

颈联写情:诗人由写景转向抒情。“远塞看鸿雁”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在的位置——边疆,也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愿望。“鸿雁”是候鸟,秋天迁徙到北方过冬,而南方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因此“鸿雁”的到来,给荒凉的边塞带来了一些生机。然而,这种生机并不能改变边塞的艰苦生活。“连营绝鼓鼙”,连营,指连在一起的营阵。这里指军营密集,戒备森严。“绝”是断绝,没有的意思,这里用一“绝”字突出了军营的紧张气氛。“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施令的乐器。“绝鼓鼙”意味着军队已经停止了战斗,处于休整状态。“关河渺长望,衰草尚萋萋”写远景。诗人眺望远方,但见茫茫关山河水,无边无际,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眼前衰草萋萋,一片萧条景象。

尾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面对眼前的大荒之地、衰草枯杨、落木萧瑟的景象,内心不由得涌起一阵悲凉感伤之情。“渺”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长望”二字则表明了诗人的思绪无限延伸,久久不能收回。“衰草尚萋萋”一句中“萋萋”一词,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写出了衰草的颜色和茂盛程度,进一步衬托出边地环境的荒凉。

【答案】

译文:

斜阳映照着大荒之野,晴空万里却不见人影。

高高飘扬的大旗下,千军队列静静肃立。

树木凋零万山低矮,遥望边塞只见一群大雁。

连绵的军营已停止击鼓奏乐,遥远的烽烟渐渐消失殆尽。

远望关河流水漫漫无尽,满目枯黄衰草依旧繁密。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作者正担任泾原节度使。这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边陲的忧思之情。

诗的前四句总揽全篇,勾勒出一幅苍莽浑茫的边塞夕照图。首联点出了时间、地点、环境及心情,颔联写景中蕴含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感,颈联中“远塞”、“连营”、“绝鼓”都表现了军营紧张的气氛,尾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叠词等。如颔联中的“晴沙”、“大荒”和“西”三个词,都是对仗工整的名词组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