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虽等伦,静躁各殊寓。
茅斋殊萧寂,布褐安吾素。
石涧泻寒泉,花径泫清露。
悠悠天宇空,秋声在高树。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以及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秋夜独坐”,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心情。诗人身处秋夜,独自静坐,这是首诗描写的主要事件。“处世虽等伦”是说诗人处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和其他人一样生活着。“等伦”指同辈,即“同辈”。这句诗表明:他与别人一样生活。

“静躁各殊寓”,意思是:我的内心安静和烦躁各不相同。“寓”是寄托的意思。这句诗表明:我内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茅斋殊萧寂,布褐安吾素。”意思是:我的茅屋异常寂静清冷,穿着布衣也感到十分舒适。“茅斋”指草庐。这里指诗人的住所。“布褐”指粗布衣服。“萧寂”指寂静清冷。这句诗表明:我的居所很宁静,穿着粗布衣裳,我也感到十分舒服。

“石涧泻寒泉,花径泫清露。”意思是:石洞中泉水在流淌,花香小路上清清的露水在晶莹。“石涧”指山间流水的石缝中。“花径”指有花儿的小道,“花径”句中的“花”字用得极好。

“悠悠天宇空,秋声在高树。”意思是:茫茫天宇空旷无边,秋天的声音在高高的树梢上。“天宇”指天空。“高树”指高大的树木。这句诗表明:天空广阔无边,声音从高处传来。

【答案】

译文:

我在秋夜里独自坐在茅屋之中,虽然我处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但是我的心却与别人不同。我的内心平静而烦躁各异,我的住所很宁静,穿着粗布衣裳,我也感到十分舒服。石洞中泉水在流淌,花香小路上清清的露水在晶莹。茫茫天宇空旷无边,声音从高处传来。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末年(755),诗人被贬为江陵司马,在浔阳江头送客遇赦归来。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江边偶得的感兴之作。

开头两句点出时令:“秋夜独坐”,写出了时令是秋季,地点是夜晚,人物是诗人自己。“处世虽等伦”,“等伦”即同类,诗人说自己与别人一样生活着。“静躁各殊寓”,表明诗人内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处世”二句,以“虽”“虽”相呼应,说明诗人与常人一样过着同样的生活。“茅斋”“布褐”两句,以“殊”对“安”,强调诗人与众不同之处。茅屋寂静清冷,穿粗布衣裳也感到十分舒适。这两句是全篇的关键,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与情趣。“静躁”二字,是全诗的精髓。诗人把内心感受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把个人心境和宇宙人生联系在一起,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中间四句写景。“石涧”“花径”二句,写景物,写环境。“石涧”写山间流水的石缝中流下的清泉;“花径”写有花草香气的小路上晶莹的清露。“石涧”“花径”两句都是写秋天,但前句侧重写听觉,后句侧重写视觉。“石涧”“花径”两联,写得很有情韵,也很有层次。先写石涧,再写花径,层次清晰,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听觉到视觉,逐步刻画出秋天的景象。

最后二句写秋声。前句写听觉,“悠悠”一词写出了秋风声势很大,吹过天宇,传遍大地。这二句是全诗主旨所在。后句写视觉,“秋声在高树”一句,写声音从高处传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天里独立于江头所见所闻之境,抒写了诗人的寂寞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