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恭王坏孔子宅,丝竹之音出四壁。中有古文维《尚书》,安国得之如拱璧。
奏朝拟请立学官,巫蛊事起遂中格。公孙嗣位耽名律,博陆不学遗经籍。
升平尚亡三箧书,况值渐台兵火迫。张霸伪篇纷然淆,七纬书尤声赫赩。
白水真人亦好谶,明章后始垂典册。马郑大儒皆读纬,谁从孔壁探旧策。
高密未观真古文,遇所引书皆注逸。典宝鸠方赝鼎陈,汩作九共争指摘。
何人私获安国书,匹夫怀璧深藏匿。永嘉之乱戎车逼,浮江遂逐五马迹。
斯文天道呵护深,先圣神灵永珍锡。至宝谁呈喜璧全,豫章内史梅名赜。
黑白辨矣定一尊,《释文》《正义》确不易。六朝以来无间然,千余年人心帖怿。
刘氏知几著《史通》,亦为古文并赤帜。帝王之道本于心,中多二帝派传嫡。
岂惟渊云梦未窥,董贾犹为户外客。何物小儒作疏证,邪辞欲夺谈经席。

我们来看第一句“书尚书古文孔传后”。这是在描述一个场景,其中有人正在阅读或书写与《尚书》有关的古文。这里的“孔传”指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尚书》的解释和传授。而“古文”则是指古代的书面文字。

第二句“鲁恭王坏孔子宅,丝竹之音出四壁。”描述了鲁恭王破坏孔子的家庙,让音乐和乐器的声音充满了四周。这句话反映了鲁恭王对孔子的不敬和侵犯,同时也展现了孔子家中丰富的文化氛围。

第三句“中有古文维《尚书》,安国得之如拱璧。”则是说在孔子的家中发现了一些古文书籍,这些书籍对于研究《尚书》非常有价值,就像珍贵的宝物一样。这里的“安国”可能是孔子的一位学生或者弟子,因为他得到了这些宝贵的书籍。

第四句“奏朝拟请立学官,巫蛊事起遂中格。”描述了汉朝时期,有人提议设立教育官员,以推广儒学和教育,但由于巫蛊案的发生,这个提议被搁置了。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学术发展的困境。

第五句“公孙嗣位耽名律,博陆不学遗经籍。”讲述了公孙嗣这个人喜欢追求名声和法律,而不是学习儒家的经典。这句诗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和不满。

第六句“升平尚亡三箧书,况值渐台兵火迫。”描述了在和平时期,国家藏书丰富,但在战乱的时候,这些书籍都被烧掉了。这句话反映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第七句“张霸伪篇纷然淆,七纬书尤声赫赩。”描述了一些人伪造书籍,混淆视听,使得《七纬书》这样的经典著作也被蒙上了灰尘。这里的“张霸”可能是一个伪造书籍的人,而“七纬书”则是指《七纬书》。

最后两句“白水真人亦好谶,明章后始垂典册。马郑大儒皆读纬,谁从孔壁探旧策。”则是在描述一些学者对谶语和纬书的研究,以及他们如何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这里的“白水真人”可能是指一个研究谶语的人,而“明章后”则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名字。

整首诗通过对《尚书》、《七纬书》等文献的研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同时批评了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