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岗长夕照中,塘连沙渚路西东。
不知吴会谁分地,生遍茱萸一色红。
【注释】
走马岗:地名。长夜(即除夕)。茱萸:传说中一种草,古人常在这一天折来插戴门上,以辟恶气。
【赏析】
《鸳鸯湖棹歌》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作品,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陆游时年六十六岁,已退居家乡山阴镜湖之旁的三江口,过着“老农无一事,终日坐南窗”(范成大《送陆务观使虏》)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诗的首句,写“走马岗长”的景象。走马岗位于今浙江绍兴市西北二十里处,为一高地。据《越绝书》载:“吴王阖庐起苑囿,临于江皋,东至海,西至山,南至诸山,北至历阳。”这里所说的“吴地”,即指吴国故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杭州一带。从这两句诗看,作者当时正站在走马岗上,远眺吴会(今江苏苏州)一带。
第二句“塘连沙渚路西东”,紧承首句而来。“塘”即池塘,是湖边的一种自然景观;“沙渚”,泛指水边泥沙所堆积成的沙洲;“连”字写出了塘与沙渚的连绵不断;“路”是一条小路,“西东”,说明这条小路在塘边沙渚之上延伸开去,通向远方。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吴地风光图,勾勒出了走马岗上所见的景物。
第三句“不知吴会谁分地”,由眼前吴地风光而联想到历史往事。陆游生活在宋室南渡后,对中原沦丧和民族屈辱感到无比痛心,对恢复失地充满渴望。因此,当他看到吴地的美景时,不禁想起历史上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场战争——吴越争霸。吴越争霸发生在公元前473年至前462年,当时吴国打败了越国。陆游在诗中用“谁分地”一句,既表达了他对于历史的感慨,又暗含了他希望收复失地的愿望。
最后一联“生遍茱萸一色红”,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生”字表明了茱萸到处生长的状态;“遍”字写出了茱萸生长的普遍;“一色红”则形容了茱萸花开时的鲜艳色彩。陆游通过这一联,不仅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吴地,而且通过对吴地风物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既表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独特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