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口孤城夕照中,偶披榛草问禅宫。
客来树下看驼迹,鸟去阶前避马通。
趺石尚存新记改,经厨已破旧房空。
当年大别铭方丈,此地人传苏长公。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游兴国寺

注释: “游”意为游览、参观。“兴国寺”指的是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寺庙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
分析: 这一句直接引入了主题,为后续的描写和抒情奠定了基调,展现了诗人初见寺庙时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第二句:沔口孤城夕照中

注释: “沔口”指的是湖北省荆州市沔阳区的一个地理方位。“孤城”形容这座城市或寺庙在夕阳下的孤独与寂静。“夕照中”则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夕阳余晖映照出一片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分析: 这一句通过对地理位置和时间的描述,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气氛,为接下来的诗意画面打下了基础。

第三句:偶披榛草问禅宫

注释: “榛草”指的是杂草丛生的地方,通常用于比喻偏僻、荒凉之地;“问禅”则是询问禅宗修行的方法或者哲理。“禅宫”即禅宗寺院,是修行者寻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地方。
分析: 通过“偶披榛草”这个细节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意外进入这种环境时的惊喜与好奇,而“问禅宫”则表明他/她的目的不仅是观光,还有深入探究的精神追求。

第四句:客来树下看驼迹

注释: “客来”意味着有访客到访。“树下”具体地点不明,可能是寺庙内或是寺庙旁的某个角落。“看驼迹”则描绘了游客们在树下仔细观察动物蹄印的情景,可能是为了寻找某种线索或者寓意。
分析: 这句诗通过“客来树下看驼迹”这一行为,展现了游客们对于寺庙的好奇和参与精神,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可能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理解。

第五句:鸟去阶前避马通

注释: “鸟去”指小鸟飞离。“阶前避马通”描绘的是马儿走过台阶时鸟儿选择避开的场景。
分析: 这一句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反映了游客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爱护。

第六句:趺石尚存新记改

注释: “趺石”指的是佛像前的石座,常用于放置佛像供人礼拜。“新记改”则可能是指有人在石座上留下了新的题记或雕刻。
分析: 这句诗表达了对古老石刻艺术的珍视和欣赏,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的认同。

第七句:经厨已破旧房空

注释: “经厨”指的是寺庙内的厨房或者供佛用餐的地方。“破房空”则描绘的是这个地方已经废弃不再使用的状态。
分析: 这句诗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

第八句:当年大别铭方丈,此地人传苏长公

注释: “大别”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别山地区,或者是某位历史上的人物。“苏长公”可能是指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此处可能是指苏轼曾游访过此地。
分析: 这句诗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大人物苏轼以及他曾经访问过此寺的经历,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

译文

沔口孤城夕照中,偶然踏入榛草丛生的空地,探寻禅宗古宫。游客们驻足树下观察马群走过,鸟儿纷纷飞离以避免打扰。石刻上的新记载已被风化模糊,庙内的厨房也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无人烟。当年这里流传着苏东坡的故事,如今这里依然传唱着苏轼的长公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沔口孤城、榛草丛地、禅宫遗址等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古代遗迹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历史人物,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