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拔一峰起,波空四面开。
江光浮岛屿,潭影浸楼台。
折苇番僧渡,乘槎海客来。
何须更壶峤,此地即蓬莱。
【注释】
妙高峰:即妙高山,在今江苏宜兴市。
天拔一峰起:天柱山高耸入云
波空四面开:四周的湖面像波浪一样开阔。
江光浮岛屿,潭影浸楼台:江水映照着岛屿上的景色,潭水倒映着楼台的影子。
折苇番僧渡,乘槎海客来:折下芦苇的和尚从船上渡过江,乘木筏而来的海客也在船上渡过江。“番”指外国和尚;“槎”指木排或小船。
何须更壶峤,此地即蓬莱:不必到更远的壶峤去,就在这妙高山上就是蓬莱仙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登游天柱山后所作。诗人登上天柱山峰,极目四望,只见山峦起伏,云雾弥漫,群峰如聚,气势磅礴。他不禁感叹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天柱山高耸入云,四面环绕,如同一座天然的屏障。“天拔一峰起”,突出其高峻陡峭的特点,形象生动;“波空四面开”,描绘了周围湖面的宽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颔联则通过描绘江面上的景物,进一步展现了天柱山的壮丽景色。江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岛屿和楼台的影子,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颈联以“折苇”和“乘槎”两个动作,表现了和尚和海客渡江的艰辛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他毫不费力地欣赏到了如此美丽的风景,甚至认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展示了他的博学多才和卓越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