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兄虽弱冠,忠义古人难。
愤血千秋碧,操心一寸丹。
旌旗落泗水,魂梦绕金坛。
痛作包胥泪,霜飞六月寒。

【注释】

吾兄:我兄弟。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束发之礼,即成冠之年为弱冠之年。忠义古人难:忠臣义士是古来难以做到的事。愤血:指悲愤的鲜血。千秋碧:形容碧波如血,千年不变。操心一寸丹:指忧虑国事之心,如同寸寸丹心。旌旗落泗水:指周武王灭商以后,在黄河中游一带树立了六面大纛,后来被楚国人盗走沉入江底。泗水:今河南淮河上游支流。金坛:春秋时吴国都城。相传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他的尸体浮在江上,吴王下令将尸体葬于江中,故名金坛。后以“金坛”泛指坟墓。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因受诬陷而逃亡至秦国,秦哀公为之筑台而拜之。后为报楚君冤屈,又逃回楚国,哭于秦庭,感动了秦国君主,遂出兵救楚。霜飞六月寒:比喻时节已到深秋。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据《新唐书·李白传》说:“白尝为《长短句》,赋及乐曲,调或偶同,凡五、六首皆然。”可知此诗是李白在长安所作,但内容却是哀悼他的兄长李白,这是一首吊子晋之作。

诗的开头两句:“吾兄虽弱冠,忠义古人难。”言吾兄虽然年纪很轻,但是忠诚和义气却不是常人可比的。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孔子曾说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交游,未能也。”意思是说,一个有德行的人要尽孝道、忠于国君、对弟友恭谨,这四种道德修养,我都达不到。可见李白是一个有志于天下苍生的人,但他的兄长李白,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第三句:“愤血千秋碧,操心一寸丹。”言他哥哥的爱国之情,犹如碧波万顷般永恒;忧国之心,如同一寸丹红般灼热。这里的“愤血千秋碧”一句,用的是屈原《离骚》中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起兴,以“帝高阳之苗裔兮”四句写自己的身世与遭遇。“帝高阳之苗裔”,即帝舜的后代。“朕皇考曰伯庸”,“伯庸”是屈原自称。《史记·楚世家》:“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平长子伯庸,次丁贤。”伯庸是屈原的哥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都是说自己生于庚寅岁,即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自叙出生时日,正与李白所说的“吾兄弱冠之时相去不远”吻合。

第四句:“旌旗落泗水,魂梦绕金坛。”“旌旗落泗水”是说周代开国功臣姜尚(字子牙)辅佐西伯姬昌(周文王)灭商之后,在黄河中游一带树立了六面大纛,成为周朝的基业象征。后被楚国人盗走沉于江底,所以后人称其为“泗水”。这里借指项羽。“魂梦绕金坛”是说项羽在破釜沉舟之后,率领八百勇士冲破重重包围,最后兵败身亡,他的尸体浮在江东的江面上,人们为他建了一座高坛,这就是“乌江亭”。李白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就是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

第五句:“痛作包胥泪,霜飞六月寒。”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为了悼念我哥哥的死,我痛哭流涕,泪水洒落在六月寒冷的天气中。包胥,春秋时晋国大夫。公元前598年,吴国进攻楚国,楚昭王派申舟出使齐国。申舟回到楚国后被杀死,楚昭王向齐国要求交出申舟的尸体,齐王不答应。于是昭王派大臣包胥去齐国求情,包胥来到齐国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现在申舟死了,我们一定要把他的尸体送回楚国。”齐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把申舟的尸体从齐国送回了楚国。过了一年,申舟的儿子申犀又来见包胥说:“父亲被杀了,我们一定报仇!”包胥说:“你的父亲被杀,是我请求齐王才得到的,现在齐国不肯交出尸体,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杀了它。”申犀说:“好!我们就去杀了它!”包胥和申犀一起杀了申舟的尸体,并把它放在蒲地的郊外埋葬。后来楚昭王听说这件事后,派人向齐国道歉。公元前505年,吴军攻打楚国,这时楚昭王才想起申胥的事迹,就请包胥出使齐国求救。包胥到了齐国之后,齐景公仍然不肯答应他的要求。这时齐景公的妻子棠姜正在睡觉,包胥敲着墙壁大声哭泣起来。齐景公听到哭声后出来看,看见包胥满头白发,两鬓花白。他问:“老将军为什么这样伤心?”包胥说:“我是为楚国国君而哭啊!”齐景公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就答应帮助楚国。

整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押韵。前四句为第一段:“吾兄虽弱冠,忠义古人难;愤血千秋碧,操心一寸丹;旌旗落泗水,魂梦绕金坛;痛作包胥泪,霜飞六月寒。”第二、四、六句各七字;第三、五两句各八字。全诗押韵,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声调和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