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
八达岭
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
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
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
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
注释:
- 丹梯直北通榆木:形容长城如同一条直通北边的红色梯子,通向远方的榆木。
- 拂袖山烟百折登:形容登上山巅时,云雾缭绕,仿佛在袖子里拂过一般。
- 河注黄花衔二口:黄河水流入山谷,河水中夹带着黄色的花朵,像是两个嘴巴。
- 天低白草见诸陵:形容天空显得很低,使得远处的白草都可见。
- 行人尚忆回銮曲:指游客还怀念着皇帝回銮时的歌曲。
- 碛岸曾移照妓镫:碛(qì)是沙漠的意思,岸上曾经移动过用来照亮的灯笼。
- 旧迹荒寒非一概:旧迹指的是长城遗迹,荒寒表示荒凉而寒冷,并不是所有的遗迹都一样。
- 不因六月有坚冰:意思是说即使到了六月,也不会因为气候寒冷而有坚固的冰雪。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诗,通过对八达岭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长城的宏伟壮丽和历史沧桑。诗人以“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烟百折登”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长城如红梯子般直插云霄,攀登者仿佛穿越了山间的烟雾。接着,“河注黄花衔二口,天低白草见诸陵”两句,通过黄河的流动和白云的低垂,营造出一种辽阔、苍茫的意境。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转而描绘了长城上的风景变化。“行人尚忆回銮曲,碛岸曾移照妓镫”,这里的“回銮曲”暗指皇帝回归时的歌声,而“碛岸曾移照妓镫”则描绘了过去在沙漠边点燃的灯笼被移动的情景,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
最后两句“旧迹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坚冰”则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它们表达了诗人对于长城遗迹的感慨——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的风雨,但长城仍然屹立不倒,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