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者暑气清,岚瘴喜初散。
幕府有程期,鸣鏦戒宵半。
残月不到地,松梢耿河汉。
冥冥列炬移,灼灼萤火乱。
空山悟无始,静理阅昏旦。
九岭争一隅,径窄中每断。
我行尚层岗,我仆复深涧。
浮生付飘忽,肩腋楚人惯。
不坠偶然事,履危岂无难。
转苦东日迟,坐待火云烂。
稍稍荆扉启,人语出沙畔。
前路方迢遥,平明且须饭。
【注释】:
九岭:泛指山。
昨者暑气清,岚瘴喜初散:昨天的炎热天气已经消散,瘴气也消失了。岚瘴,指山林中湿热蒸郁之病。
幕府有程期,鸣鏦戒宵半:军中有固定的行程计划,半夜敲钟警示。幕府,军营。
残月不到地,松梢耿河汉:残月高悬不落下,月光洒在松树枝上。耿,明亮。
冥冥列炬移,灼灼萤火乱:星星点点的火光移动,萤火虫的光点四处飞散。冥冥,形容星光闪烁。
空山悟无始,静理阅昏旦:在空阔的山间悟到宇宙的起始,静观日出日落。
九岭争一隅,径窄中每断:九座山峰争夺着一个角落,山间的小径狭窄,常常断开。
我行尚层岗,我仆复深涧:我行走在层层叠叠的山峰上,而我仆人又深入深渊的山谷中。
浮生付飘忽,肩腋楚人惯:短暂的一生随风飘荡,楚人习惯这样的生活。
不坠偶然事,履危岂无难:遇到困难也不坠落,面对危险怎能无忧?
转苦东日迟,坐待火云烂:但心中却为东方日出的延迟而苦恼,等待着火烧云满天的景象。
稍稍荆扉启,人语出沙畔:渐渐地门开了,有人从沙洲那边走来。
前路方迢遥,平明且须饭:前方的路还很长,等天亮了还要吃饭。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九日五首》组诗中的第二首,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携家由秦州入蜀,途经九个县城,即此诗所述。诗人对这九日之行的描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全诗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前四句写山行,中间六句写途中所见景物及心情,最后四句写到达目的地后的心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隽永,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首联“昨者暑气清,岚瘴喜初散”,交代了诗人此次出行的时间和目的。“昨者”,就是前天;“暑气清”,“岚瘴”指的是山中湿热蒸郁之气;“喜初散”,则意味着山中瘴气终于消散了。
颔联写到军旅之中,规定时间,半夜敲钟以警醒士兵。“鸣鏦”,古代的一种乐器;“戒宵半”,就是在深夜的时候敲响它以警戒士兵们。
颈联“残月不到地,松梢耿河汉”,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象。“残月”,即月亮将落未落的样子;“不到地”,是指月光照不到地面;“松梢”,指的是松树的梢头;“耿河汉”,则是说月光如河水般的明亮。
尾联“空山悟无始,静理阅昏旦”,写诗人在空阔的山谷中悟到宇宙的开始,并观察着日出日落的情景。“空山”指的是没有其他人声的地方;“悟无始”,即悟到了宇宙的起始;“静理”,则可以理解为平静的心态;”阅昏旦”,则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所观察到的现象。
最后两联“九岭争一隅,径窄中每断;我行尚层岗,我仆复深涧”,则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扩展。这两句分别描述了山路崎岖、曲折,以及自己行走艰难的情况。“九岭争一隅”指的是九座山峰争夺一个角落;“径窄中每断”则是说山间的小径虽然狭窄,但却常常被打断;而“我行尚层岗”则是说自己行走在层层叠叠的山峰之上;“我仆复深涧”则是说我的仆人又深入到了深深的山谷之中。
尾联“浮生付飘忽,肩腋楚人惯”则写出了杜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浮生”,则是指短暂而虚幻的人生;“付飘忽”,则是表示任由其飘渺不定;“肩腋楚人惯”,则是说像楚地的人们一样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既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