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愤偶不遣,迹寓情遂滞。
岩穴求故心,悠然复忘世。
理杖追前贤,握手仍夙契。
入谷闻松声,临壑见崖势。
清泉穿石底,奇峰表天际。
海堧自阴淡,霜野转明丽。
犬吠秋涧响,樵归远林霁。
萧条有余欢,宠辱谁能计?

注释:

甲午(1644年),王新亭、颖叔和我一起在秋日游览大珠山。

时愤偶不遣,迹寓情遂滞。

时有愤慨而没有机会发泄,足迹寄托了情感便滞留。

岩穴求故心,悠然复忘世。

在岩洞和洞穴中寻找旧日的心愿,悠然自得地忘记了世俗。

理杖追前贤,握手仍夙契。

拿着拐杖追随先贤,握手仍然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入谷闻松声,临壑见崖势。

进入山谷听到松树的声音,靠近山涧看到山崖的形势。

清泉穿石底,奇峰表天际。

清泉从石头下面流淌,奇峻的山峰高耸于天际。

海堧自阴淡,霜野转明丽。

海水波涛在岸边显得昏暗,霜冻的田野转变成了明亮美丽。

犬吠秋涧响,樵归远林霁。

狗的叫声从秋天的山间传来,樵夫归来时远处树林中的雾气已经散去。

萧条有余欢,宠辱谁能计?

虽然生活很萧条,但还有快乐,荣辱得失谁能预测?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者在秋日游览大珠山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情怀。

开头四句描写诗人与王新亭、颖叔在秋日游览大珠山时的心境。他们因时事激愤而未能发泄,所以足迹所到之处都寄托了他们的情感。他们登上大珠山后,感到心情舒畅,忘却了世俗的纷扰。这四句写出了作者登山后的愉快心情,为后文的描写打下基础。

中间六句描写了作者在大珠山上的具体感受。他在岩洞里寻找着过去的愿望,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自然美景。他沿着山路行走,听到了松树的声音,看到了山崖的形势。他还发现了清澈的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过,奇特的山峰耸立于云端之上。这里的“岩”、“壑”等词都写出了景色的壮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画卷之中。

接下来四句描写了作者在大珠山下的所见所感。他进入了山涧,听到了犬吠声,还看到了山林中的雾气消散的情景。这里的“涧”、“壑”、“雾”、“霁”等词都写出了山间的幽静和美丽,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世界之中。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尽管生活中有些萧条和困苦,但作者却仍然能够找到快乐和满足。至于荣辱得失,又怎能预测呢?这里的“余欢”、“宠辱”等词都表明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豪放和洒脱。

整首诗通过对大珠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人生态度的领悟。它既有山水之美,又有哲理之深,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