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
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

登金山寺塔

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

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

【注释】

  1. 晓:早晨。
  2. 乘:登上。
  3. 苍雾:浓雾。
  4. 下界:下面的境界或世界。
  5. 造天路:通往天界的路。
  6. 人喧:指人群嘈杂喧闹的声音。
  7. 识:知道、认识。
  8. 树暗:树木昏暗不明。
  9. 呼吸:指风吹过水面产生的波涛声(浪)。
  10. 造次:仓促之中。
  11. 咫尺:比喻极短的距离。
  12. 导江:指引河流。
    【赏析】
    《登金山寺塔》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塔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和自然景观的思考。下面是逐句翻译和赏析。

首联“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描述了清晨时分,诗人乘坐山顶的寺庙中的塔,只看到茫茫的浓雾。这里,雾气成为了笼罩整个景象的背景,使得塔显得更加渺小,同时也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颔联“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朦胧感。诗人似乎已经置身于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绝的地方,这里的“下界”指的是人间,而“造天路”则暗示了一种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追求真理或者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和向往。

颈联“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则是对前两联中朦胧景象的具体化,通过对声音和视觉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喧嚣的人群和昏暗的树林之中。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让人感受到诗人身处其中的迷茫和困惑。

尾联“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以海潮声作结,既呼应了开头的“晓乘”,也暗示了诗人在迷茫中找到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大海,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可能。同时,“不辨导江处”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意味着在经历一番挣扎之后,诗人终于能够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登金山寺塔》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山过程中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和自然景观的思考,以及对修行、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