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会同馆,绵绵公使庐。
乘潮秋泛海,借地日论租。
夏五职方缺,朝三法令殊。
分明宽大意,非是偪神都。
【注释】
寂寂:寂静的样子。会同馆:唐代设置于长安的招待外国使节和外国商旅的馆舍,又称“蕃客坊”。绵绵:绵延不断。公使庐:指唐朝接待各国使节的公馆。乘潮:乘着涨潮的江水。泛海:乘船渡海。借地:借用土地。日论租:指收取田赋,即征收田租。夏五:夏季第五个月。职方(fāng):官名。掌管舆图地理。缺:空缺。朝三法令殊:早上三个法令不同。分明:清楚明白。宽:宽松。大:宽大。非是:不是。偪(bī)神都:逼近长安城。逼:迫近。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九年秋。诗人在同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任官时,应诏入京,途经会稽(今属浙江省),写下了这首杂兴诗。
起句以简洁明快之笔勾勒出一幅清幽宁静的图景:“寂寂会同馆,绵绵公使庐。”会同馆,唐代设于长安的招待外国使节和外商的馆舍,又名“蕃客坊”。诗人从馆舍门前经过,不禁想到这里曾有许多外国商人来往穿梭、熙来攘往。公使庐,指唐朝接待各国使节的公馆,诗人从公使庐前经过,又想起这里曾有外国使节在此等候接见。这两句诗既写出了馆舍与公使庐的静谧,同时又暗示了诗人对往来奔波的外宾们所抱有的同情之心。
次句紧承上联,由馆舍写到使节。公使庐是供各国使节居住的地方,诗人从那里经过,便想到了那些身负使命远道而来、日夜兼程的外宾们。他们为国事奔忙,为国事操心劳神。
颔联两句写诗人观海观天所见所感。诗人登上船只,乘着潮水的上涨,乘风破浪,渡过茫茫大海;又借着陆地的地势,来到海边,登上高阜,放眼四望。这时,诗人才感到自己已经远离京城,身处异乡,远离祖国。他看到眼前海天一色,辽阔无边,更觉得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没有归宿,不禁感慨万千。
此联写诗人观海观天所见所感,表现的是诗人对国家形势的忧虑以及自己的身世之感。
颈联两句写诗人观天观日所见所感,表现的是诗人对国家政治的看法。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朝廷内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外部,吐蕃侵扰,回纥叛乱。诗人认为,朝廷应该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不要过分拘泥于形式。
尾联两句写诗人观日论政所见所感,表现的是诗人对国家大事的见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朝廷应该放宽政策,不应该过于苛刻。诗人认为,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表达出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唐诗简练明快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