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弱全家累,辛勤仰母慈。
梦中怜病弟,乱里念孤儿。
多难惊心惯,穷居得信迟。
侧身无处所,流涕太平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所写下的,表达了他因战争而对家庭和亲人的担忧与思念。下面是逐句的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译文
细弱全家累,辛勤仰母慈。
梦中怜病弟,乱里念孤儿。
多难惊心惯,穷居得信迟。
侧身无处所,流涕太平时。
注释
- 细弱全家累:家中成员因战争而疲惫衰弱。
- 辛勤仰母慈:母亲非常努力地抚养孩子。
- 梦中怜病弟:在梦里也担心生病的弟弟。
- 乱里念孤儿:在战乱中思念没有父母的孤儿。
- 多难惊心惯:多次经历灾难已经习以为常。
- 穷居得信迟:长时间居住在偏远的地方,消息传达不及时。
- 侧身无处所:形容自己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 流涕太平时:当国家安定时,自己却无法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战乱中的深切忧虑。首联“细弱全家累,辛勤仰母慈”描绘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和母亲无私的爱,表现了一种深深的家庭责任感和对母亲的依赖与敬爱。第二联“梦中怜病弟,乱里念孤儿”则揭示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依然牵挂着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子女。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贯穿全诗,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怀。
第三联“多难惊心惯,穷居得信迟”反映了作者历经战乱后的心路历程,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使得他对任何一点好消息都感到惊喜,同时也说明了作者长期居住在边远地区,消息闭塞,难以得知外界变化。
最后两句“侧身无处所,流涕太平时”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无定,内心极度悲伤的状态。当他看到国家逐渐恢复和平,但自己却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只能默默流泪,这种情感的表达十分强烈,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怆。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形象,通过对战争背景下家庭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和平年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