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湘江去不还,杜陵高峻苦难攀。
曾侯老眼分明在,解道涪翁学义山。
注释:
一棹湘江去不还,杜陵高峻苦难攀。
曾侯:指唐代诗人杜甫,曾为荆南节度使。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常怀忧国之情,晚年更是穷困潦倒。他曾在《登岳阳楼》诗中自比为“贾谊、屈原之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老眼:指杜甫晚年时,视力不佳,看东西模糊不清。
解道:明白地知道。涪翁:指唐末诗人王勃,他的祖父是隋朝的大臣虞世基,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王通。王勃少年时就很有才华,曾写《滕王阁序》等名篇。
学义山:指杜甫的诗歌风格。义山,即义山体,是一种以含蓄、委婉为主要特点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风与这种风格相似,因此被称为“学义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咏杜甫的诗作。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对杜甫的一生进行了描绘和评价。
首句“一棹湘江去不还”,描绘了杜甫离开家乡,远赴湖南的情景。这里的“一棹”指的是一只小船,“湘江”指的是湖南省境内的一条河流。杜甫之所以选择这条河流作为目的地,可能是因为那里的山水风光秀丽,更适合他的创作需要。
次句“杜陵高峻苦难攀”,则是对杜甫性格和遭遇的概括。杜甫早年就有壮志雄心,但后来却屡遭挫折,最终穷困潦倒。这里的“杜陵”指的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个地名,也是杜甫的故居所在地。“高峻”则形容其生活环境艰苦,难以攀登。“苦难攀”则表明了杜甫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第三句“曾侯老眼分明在”,引用了杜甫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曾侯是指唐代诗人曾巩,他曾为荆南节度使,后迁任宰相。他在政治上颇有成就,但晚年却因得罪权臣而被贬谪。而杜甫晚年也多次被贬谪,两人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
最后一句“解道涪翁学义山”,则是对王勃的评价。王勃在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后来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并曾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等重要职务。然而,他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这里用“解道涪翁学义山”来形容王勃的诗歌风格,既赞美了他的才华,也反映了诗人对王勃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和王勃生平的描绘以及对两人作品风格的点评,展现了两位诗人的不同风采和时代特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